鳶尾蘭為蘭科,鳶尾蘭屬的一種植物。鳶尾蘭生于林中樹上,海拔1300~1400米。在尼泊爾、錫金、印度、緬甸、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鳶尾蘭,莖短,不明顯,葉近基生,二列套疊,兩側壓扁,肥厚,花葶從葉叢中央抽出,近圓柱形,下郡兩側有狹翅,連翅寬達4毫米。
僅在靠近花序下方有少數很小的不育苞片外,其余均不具不育苞片;總狀花序長達16厘米,直徑5~6毫米,下垂,密生數百朵小花,花紅褐色,蒴果橢圓形, 花果期8~12月,產云南西南部至南部(盈江、勐臘、景洪)。
鳶尾蘭的生態習性:鳶尾蘭自然生長于向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能耐干燥,喜半陰環境。鳶尾蘭性強健,耐寒性較強,但不耐炎熱,露地栽培的最適溫度為15~20℃。鳶尾蘭對土壤要求不嚴,喜生長于排水良好、適度濕潤和微酸性的壤土,也能在沙質土、粘土上生長。
鳶尾蘭的栽培技術
鳶尾蘭栽培比較粗放,但應根據對水分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立地條件和環境,濕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陸生者則對水分要適度控制。鳶尾蘭除溫暖地區露地栽培外,我國多作促成栽培。
促成栽培前,將鱗莖放在1C~C下冷藏60天左右,如要12月開花,則需要在開花前70天左右種植。準備2月開花的,在花前50~60天栽植,前期置于8C~12C條件下。
待花蓮漸抽出時,可漸升高至20C~24C,澆水量也增加,并保持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切花時至少留葉2枚,以利鱗莖繼續生長,莖葉枯萎后,及時挖起,貯藏溫度以27C~29C為宜。
土壤和肥料:鳶尾蘭喜沙質土壤,但也可用其他疏松肥沃土壤栽培。要求排水良好。鳶尾蘭對鹽類敏感,施用化肥過多,鹽離子濃過高的土壤要用水淋洗。不要連作,少施或不施過磷酸鈣,因對所含氟敏感。
種植地應翻耕土壤,混施堆肥,于霜降前開始栽種。宜淺植,在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上根莖頂部要低于地面約5厘米,在粘土上根莖頂部則要略高于地面。整個生長期必須保持土壤適度濕潤,每月追施復合肥1~2次,否則花莖低矮;現蕾和花謝后,各再追肥1次。
種植:墑寬1—1.2米,寬40—50厘米,株行距為10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15厘米,大球略稀植。種后覆土3厘米,過淺時易使植株矮小,易倒伏,過深會產生發芽遲,花芽不整齊情況。鳶尾蘭栽培適宜溫度為土溫15℃,變化可在5—20℃之間,低溫則會使開花延遲,花莖變短,生長適溫為17—20℃。
肥水:土壤應保持充足的水分,缺水將導致植株矮小,花的品質下降。鳶尾蘭生長健壯,管理可略粗放,在施足基肥后,一般要求生長情況適當追肥即可。
切花采收:當花莖頂端有1.5厘米顯色為采收適期,因開花較快,隨采隨上市。貯藏可放置2℃冷庫中。采花時盡量保持基部留有較多葉片,有利球根生長,同時也要注意剪切的花莖有一定長度,以免影響切花質量。
鳶尾蘭的繁殖方式:鳶尾蘭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種者,鳶尾蘭以分株繁殖為主。于早春萌動前、開花后或秋季停止生長后,分割根莖,每段帶2~3個健壯芽種植,一般2~4年分株1次;
根莖粗壯的種類,分割后切口宜蘸草木灰、硫磺粉或放置稍干后再種,以防病菌感染。播種繁殖易發生變異,多用于培育新品種,種子采后應即播,實生苗需培育3年始見花。
分株繁殖:待根狀莖伸長時即可進行,每隔2~4年進行一次,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著花較好。分割根莖時,每塊以2~3芽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種應于種子成熟后立即進行,播后2~3年開花。
鳶尾蘭多用鱗莖繁殖,鱗莖可隔2~3年采收一次。采收后,攤放于通風、干燥而冷涼處,其上所附子球及須根不要分離或除去,否則傷口會腐爛,應于秋季栽植時才分離。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盤、花莖等不同器官,通過組培方法培養新的球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