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葉兜蘭為蘭科,兜蘭屬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
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帶葉兜蘭花比較雅致,色彩比較莊重,色及帶有不規則斑點或條紋。帶葉兜蘭花瓣較厚,花朵開放期比較長。帶葉兜蘭屬觀賞類花草。帶葉兜蘭花期4-5月。
帶葉兜蘭的形態特征:帶葉兜蘭是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葉基生,二列,5-6枚;葉片帶形,革質,長16-4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并常有2小齒,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并稍有紫色斑點,特別是在近基部處,中脈在背面略呈龍骨狀突起,無毛,基部收狹成葉柄狀并對折而多少套疊。
帶葉兜蘭花葶直立,長20-30厘米,通常綠色并被深紫色長柔毛,基部常有長鞘,頂端生1花;花苞片寬卵形,長8-15毫米,寬8-11毫米,先端鈍,背面密被長柔毛,邊緣具長緣毛;花梗和子房長4-5厘米,具6縱棱,棱上密被長柔毛;
花較大,中萼片和合萼片除邊緣淡綠黃色外,中央至基部有濃密的紫褐色斑點或甚至連成一片,花瓣下半部黃綠色而有濃密的紫褐色斑點,上半部玫瑰紫色并有白色暈,唇瓣淡綠黃色而有紫褐色小斑點,退化雄蕊與唇瓣色澤相似,有2個白色“眼斑”;
中萼片寬卵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3.5-4厘米,寬3-3.5厘米,先端鈍,背面被疏柔毛,邊緣具緣毛;合萼片卵形,長3-3.5厘米,寬1.8-2.5厘米,亦具類似的柔毛與緣毛。
帶葉兜蘭花瓣匙形或狹長圓狀匙形,長5-7.5厘米,寬2-2.5厘米,先端常近截形或微凹,稍扭轉,下部邊緣皺波狀且上面有時有黑色毛,邊緣有緣毛,內表面基部有毛或近無毛;
唇瓣倒盔狀,基部具寬闊的、長約1.5厘米的柄;囊橢圓狀圓錐形或近狹橢圓形,長2.5-3.5厘米,寬2-2.5厘米,囊口極寬闊,兩側各有1個直立的耳,兩耳前方邊緣不內折,囊底有毛;
退化雄蕊近正方形,長與寬各8-10毫米,頂端近截形或有極不明顯的3裂,基部有鈍耳,上面中央和基部兩側各有1枚突起物,中央1枚較大,背面有龍骨狀突起。
帶葉兜蘭的秋季管理
栽培場所:秋季與夏季相比,不但日照時間較短,日光也較弱,若仍用兩層遮光網,會原得日光不足,因此要去掉一層,保持50~60%遮光。西曬容易造成葉片灼傷,故仍應避免西照。通風仍應保持良好,晚秋時節,如果夜間溫度較低時,應將溫室周圍的窗戶關閉。
澆水:澆水一般是等到植材表面干燥時再進行。由于已進入生長停止期,故其對于水份的吸收,遠不如夏季。因此一般大約2~3天澆水一次。由于本季空氣干燥,植材表面容易干燥。
常常有一現象,那就是植材表面呈現干燥時,其內層卻仍十分潮濕,因此澆水不宜過濕。另外須注意的是,蘭心容易積水而導致花芽腐爛。因此對有花芽的蘭株,澆水需特別注意。
肥料:與夏季相同,每月施以2~3次液體肥料,但對于開花株,則暫停施肥。
老葉摘除:當生長終了時,前兩年生長的葉片則呈現茶褐色即將枯萎,這并不是病態,只是一種老化現象,只要小心地從根際,將其摘除或剪掉。
除草:在市區內栽培時,比較沒有這種難題。而在近郊或田園栽培時,常常由于雜草種子亂飛,到處萌芽,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在早秋晚期,要將雜草連根拔除,一旦任其成長再想要除去那就相當困難了。
帶葉兜蘭的冬季管理
栽培場所:由于多天的陽光較弱,日照時間又短,因此原來使用的遮光網均可去除。但是新建的鋁架溫室,由于發射能力強,為了安全起見,不妨仍用一層遮光網遮光,保持30%的遮光。
由于室內的日照時間極短,故放置室內窗戶邊時,亦無需窗簾遮陰,冬季夜晚溫度較低,若低于13~15℃時,最好將蘭株移至室內或溫室。每株拖鞋蘭對最低溫度的適應都不一樣。
無斑葉系最耐寒,約5~7℃,其余的則在10℃以上。而無斑葉系的最佳適溫是10~13℃,其余的則為15℃。白天的溫度最好不要超過25℃,并要保持空氣流通。多天的空氣干燥,不妨將盆缽放在室內的空氣槽或保麗農盒里,即可保溫又可防止干燥。
澆水:由于花芽逐漸長大,花莖也需生長,因此吸水量大為增加。此時若水份不足,對于花莖的生長相當不利,在短時間內即停止生長,因此要特別留意不可讓他過于干燥。
冬季澆水最好在中午以前,當植材表面呈現干燥時進行之。
濕度:拖鞋蘭全年均喜高濕度的環境,通常濕度要保持在60~80%上下;若濕度不夠時,對拖鞋蘭生長有不利的影響,引起植株的衰弱。濕度不夠時,可在地面澆水,增加濕度。或進行葉面噴水,但水量以蘭心不積水的程度為標準。如果是大規模栽培時,只好借助于加濕器了。
肥料:對于已長出花芽和正在開花的蘭株無需施肥。
豎立支柱:在花芽生長期間,如果空氣太悶熱或施肥過量,均會使花莖無法直立伸展,而有倒狀,向下開花等現象。為了避免此種情形發生,可在花莖尚未定形時豎立支柱,然后系上繩線以固定之。支柱的做法,是剪一段長25~40公分的鐵絲,將一端3~4公分處,折成直角,再將一半彎回來,形成U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