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拉丁學名:Acorus tatarinowii),屬天南星科、菖蒲屬禾草狀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莖具氣味。葉全緣,排成二列,肉穗花序(佛焰花序),花梗綠色,佛焰苞葉狀。根莖常作藥用。
生長于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澗水石空隙中或山溝流水礫石間 (有時為挺水生長)。花果期2-6月。分布于亞洲,包括印度東北部、泰國北部、中國等國。
石菖蒲的功效與作用:石菖蒲又名昌本、菖蒲、劍葉菖蒲、山菖蒲等。性味辛、微溫,入心、肝、脾經,具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祛濕的功效。
1、鎮靜安神,治失眠癥:石菖蒲對某些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能鎮靜安神、催眠,又有芳香化濁、祛痰濕的作用,對治痰熱內擾之不寐癥有較好的療效。對于精神病患者亦有鎮靜和催眠作用。
2、理氣活血,治關節疼痛:石菖蒲味辛,能理氣活血,祛風宣濕,用治風濕痹阻、關節疼痛,或跌打損傷之瘀腫疼痛癥,臨床常用鮮石菖蒲、生姜、梔子等搗碎,敷于疼痛局部,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若將藥搗碎后加適量白酒在鍋內炒熱后再敷于痛處,效果更佳。
3、醒脾和胃,治濕困脾胃癥:本品含有揮發油,氣芳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抑制胃腸異常發酵,故能醒脾和胃助運化,用治濕困脾胃癥。濕困脾胃,健運失司,則胸悶腹脹,全身困重乏力,納呆口淡,或胸痞嘔惡。
臨床中,常用石菖蒲、郁金、藿香等配伍。如連樸飲治濕熱中阻,藿香正氣散加石菖蒲治濕困脾胃,香砂六君子湯加石菖蒲、佩蘭治脾虛濕阻等,均取石菖蒲和中辟濁之功效。
4、豁痰開竅,治癲癇癥:石菖蒲氣味芳香,能化濕濁,有宣竅祛痰濕的作用,適用于痰濕蒙蔽、清陽不升而引起的神志不清、耳聾目昏、精神遲鈍等。
5、芳香辟濁,預防疾病:石菖蒲氣味芳香,能辟穢化濁,有解毒驅邪之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預防疾病的常用藥。古人有在端午節用鮮石菖蒲、鮮艾葉掛在門窗上的習俗,作為預防瘟疫之用,皆取石菖蒲芳香辟濁、解毒驅邪的功效。
石菖蒲的養殖方法
土壤:先要了解石菖蒲的生長習慣就能很好決定適應的地塊,它喜歡生長在既潮濕有涼爽的地方,野生的大多都是長在澡澤或者有水的旁邊,因為喜歡潮濕,所以要保證有充足水源,還要澆灌方便,生長地方需要含有豐富的腐殖質,根據以上情況選擇適合種植的地塊。
光照:石菖蒲不適合在有強光的環境生長,相對比較耐陰,因此養殖期間也要掌控好光照的工作,栽培在光照不是很強的地方不用遮陽,要是在向陽的地方栽培的話,就需要適當進行這樣,也不能全部把光遮上,植株還需要一定的光照才能更好的生長,切記一定不能直接照射強光,否則會導致葉片被光照灼傷,嚴重會造成植株的死亡。
溫度:因為石菖蒲生長比較喜歡涼爽,所以對溫度也有一些要求,雖然喜歡涼爽,但是也不能過低溫度,同時也不能溫度過高,生長最適合在10-18度左右,溫度最好不要在28度以上,低溫不能再4度以下,低于這個溫度會讓植株受到凍害,高于對植株生長不利。因此養殖期間需要適當調節生長需要的的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
密度:種植的時候先要確實好密度,不能種植的過密,要是過密就會拉近植株之間的距離,就會影響通風效果,通風不好對植株的生長發育都不利,還會讓我們管理增加難度,也會降低產量。
產量減低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經濟效益,因此種植的密度在,每行在30厘米左右的密度,每株之間也在30厘米左右的密度即可。具體還是按照我們實際情況定奪,但是一定不能種植太密。
澆水:菖蒲是喜濕的植物,石菖蒲當然也不意外,養護過程中澆水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最好全年保證植株盆土的徹底濕潤,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在花盆下放置帶有水和石子的淺碟,這樣能夠更好的營造濕潤的生長環境哦!另外,小編提醒大家,在天氣干熱時,合理的給植株進行噴水,能夠使植株生長的更好!
換盆:石菖蒲郁郁蔥蔥長勢良好的情況下,建議在每年的春季進行一次換盆,土壤盡量選擇排水性相對較好的,盆的大小,依據花卉的大小來確定,最好能比之前的大一點,這樣能夠更利于石菖蒲的爆盆生長,增加美觀性。
施肥:石菖蒲需要的肥料不是很多,平時不怎么需要施肥,看到植株長有黃葉和長勢變慢的時候需要適當追施一些肥料,植株需要施肥就在后期的時候,施肥可以使用液肥,一般15天左右一次即可,也要注意肥料的用量,一定不能過濃,容易導致植株出現肥害,影響收成和我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