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舌蘭(Agave americana L.)天門冬科龍舌蘭屬多年生常綠大型草本植物。葉呈蓮座式排列,大型,肉質,倒披針狀線形,中部寬15-20厘米,基部寬10-12厘米,葉緣具有疏刺,頂端有1硬尖刺,刺暗褐色。圓錐花序大型,長達12米,多分枝;花黃綠色;雄蕊長約為花被的2倍。蒴果長圓形。開花后花序上生成的珠芽極少。

原產美洲熱帶;中國華南及西南各省區常引種栽培,在云南已逸生多年,且在紅河、怒江、金沙江等的干熱河谷地區以至昆明均能正常開花結實。葉纖維供制船纜、繩索、麻袋等,龍舌蘭莖可食用,葉還可以被用來喂牲畜;溫室常盆栽供觀賞。

生長習性:龍舌蘭性喜陽光充足,稍耐寒,不耐陰,喜涼爽、干燥的環境,生長適溫15-25℃,在夜溫10-16℃生長最佳,在5℃以上的氣溫下可露地栽培,成年龍舌蘭在零下5℃的低溫下葉片僅受輕度凍害。

零下13℃地上部受凍腐爛,地下莖不死,翌年能萌發展葉,正常生長,冬季涼冷干燥對其生育最有利,耐旱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松、肥沃及排水良好的濕潤沙質土壤為宜。

龍舌蘭的土壤栽培

日照:龍舌蘭的原始生長環境經常有相當熾烈的陽光,因此,龍舌蘭非常能適應日照充沛的環境,若環境中的陽光不夠充足時,常會使植株的生長不好,失去它原有的英姿。因此,到了冬天,日照條件比較差,需要特別注意龍舌蘭栽培環境的日照情形,盡量提供充足的日照,如此才能有益于龍舌蘭的生長,使其安全過冬。

溫度:龍舌蘭具有堅硬的生命力,這當然也表示龍舌蘭可以忍受比較惡劣的環境,在南方,縱然是冬天寒流來襲時,只要有充足的陽光,龍舌蘭亦能適應。龍舌蘭最低的生長溫度為7℃左右,因此當溫度過低時,宜移到室內養護,其余時間剛可在戶外栽培。

澆水:龍舌蘭的生性十分強健,對于水分的要求并不苛刻,不過,在它的生長期間必須給予充分的水分,才能使其生長良好。除此之外,冬季休眠期中,龍舌蘭不宜澆灌過多的水分,否則容易引起根部腐爛。

施肥:由于龍舌蘭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縱然在相當貧瘠的土壤上生長,也不會影響到植株的發育。不過,介質肥沃仍會使龍舌蘭生長得更為良好。施肥的次數每年一次為宜,切勿經常噴灑肥料,否則容易引起肥害。

盆土:龍舌蘭的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因此,不須經常換盆,倘若經常欣賞,不但對植株沒有幫助,反而會使龍舌蘭的生長勢變差,龍舌蘭比較適合干燥的環境,因此它的盆土宜采用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

龍舌蘭的病蟲害防治

1、室內栽培常發生葉斑病、炭疽病和灰霉病,可用1%波爾多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有介殼蟲危害,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殺。要注意通風,及時預防。

2、病害主要有炭疽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初呈淡綠色或暗黃褐色,后逐漸變為黑褐色,最后整個葉片都爛掉。發病原因是栽培環境悶熱潮濕、通風不好、透光性差、氮肥施用量過多等,因此應從改善栽培環境著手進行預防。

夏季高溫時注意通風良好,避免悶熱潮濕的環境,增加磷、鉀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并及時摘除腐爛的葉片,以免病原的擴散,發病初期可噴灑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綠乳銅100倍液以及炭疽福美、多菌靈等藥物,每隔7~10天噴1次,最好幾種藥物交叉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3、蟲害主要是介殼蟲,包括盾蚧、粉蚧、根粉蚧等,對于寄生在植株表面的盾蚧、粉蚧可用竹簽、鑷子等將蟲體清除,再在植株上噴灑藥物。對于根粉蚧一旦發現應及時翻盆換土,換土時將根部的蟲體清除干凈,剪除受害嚴重的根系。

將剩余的根系放在藥液中浸泡1~2小時,取出晾干后再上盆。上盆前對培養土進行高溫或藥物熏蒸殺毒,以殺蟲滅菌。此外,還要防止凍傷、陽光灼傷、因光照不足引起的植株徒長以及機械損傷等對植株造成的不良影響。

龍舌蘭的主要價值

園林:龍舌蘭植物花莖高大,花序頂生,極為漂亮,開花時最長的花序記錄達3.9米蔚為壯觀。龍舌蘭極具觀賞價值,是中國南方城市庭園及綠化帶的常見花卉。

食用:龍舌蘭作為一種食物資源在中美洲至少已有9000年的歷史。人們一般以龍舌蘭莖或葉子基部柔軟的含淀粉的白色分生組織為食,也可以烘烤龍舌蘭,或烹飪龍舌蘭的表皮為食。在墨西哥東北部,龍舌蘭的葉子還可以被用來喂牲畜。

經濟:葉纖維供制船纜、繩索、麻袋等,但其纖維的產量和質量均不及劍麻;又總甾體皂苷元含量較高,是生產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

能源:過于干旱、退化不能種植作物的大面積熱帶亞熱帶區域,可以種植作為生物燃料的龍舌蘭植物。由于合成纖維的沖擊,龍舌蘭粗纖維生產正在逐步下降,種植0.6 萬平方米的龍舌蘭植物可提供約6.1億升的乙醇。

這就為全球日益緊張的能源提供了很好的補給。而且全球幾乎1/5陸地表面半干旱,為提高生物燃料產量、擴大龍舌蘭種植面積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