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學名:Aloe vera(Haw.) Berg):為單子葉植物綱 、阿福花科(又稱日光蘭科、獨尾草科)、蘆薈屬的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又名庫拉索蘆薈 、中華蘆薈、油蔥、洋蘆薈、翠葉蘆薈、美國蘆薈等。
葉簇生、大而肥厚,呈座狀或生于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
蘆薈(即庫拉索蘆薈)是蘆薈屬中少數可食用的物種之一,其制品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美容、保健、醫藥等領域。但蘆薈也具有一定毒性,孕婦、嬰幼兒不宜食用。普通人每日食用庫拉索蘆薈凝膠不宜超過30克。對蘆薈的過敏反應包括皮膚紅腫、粗糙等現象,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重者可引起急性腎炎。
蘆薈的四季澆水養護
1、春季:春季當溫度在15~25攝氏度時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一般5~7天澆水一次,采取不干不澆水,干則澆透的原則,使盆土見干也見濕。
2、夏天:夏天氣溫較高,蒸發量大,需2~3天澆水一次。另外每天早晚可向蘆薈葉面噴水,這樣可使蘆薈葉面保持翠綠,增加觀賞性,夏天盆栽蘆薈還要注意少受烈日暴曬,以減少盆土與植株水分的損失。
3、秋季:秋季蘆薈澆水基本與春季相似,有時寧可少澆水,在盆土缺水后再補澆,而不使盆土長期處在水分過度飽和狀態,造成盆栽蘆薈根部氧氣不足、呼吸困難而使蘆薈植株死亡。
4、冬季:冬季室溫低時應盡量少澆水,一般可15~20天澆水一次,如需要可采用葉面噴水,使盆土保持適當干燥,有利于蘆薈植株安全過冬。
蘆薈的功效與作用
1、蘆薈具有使皮膚收斂、柔軟化、保濕、消炎、漂白的性能和解除硬化、角化、改善傷痕的作用,不僅能防止小皺紋、眼袋、皮膚松弛,還能保持皮膚濕潤、嬌嫩,同時也可以治療皮膚炎癥,對粉刺、雀斑、痤瘡以及燙傷、刀傷、蟲咬等亦有很好的療效。對頭發也同樣有效,能使頭發保持濕潤光滑,預防脫發。
2、全面調節人體免疫力(即抵抗力),使一些慢性病不治自愈。促進細胞再生,使受傷和硬化的人體組織恢復健康。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毒素。蘆薈被稱為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的寶庫,可補充人體所需的這些物質。
3、許多美容品中都含有蘆薈的成分。稀奇的是,直接把蘆薈鮮葉涂在臉上的做法被稱為原汁原味的美容法一時間流行開來,到商場去買蘆薈葉也成為新的流行行為。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蘆薈美容的小常識,或許能有助于大家正確使用蘆薈美容。
蘆薈的種植方法
1、盆土配置:蘆薈在盆栽條件下被限制在狹小的盆里,適宜生長的盆土要有保肥效、保水排水、透氣等功能,酸堿度適宜中性,常用來配制盆土的材料有田泥、園泥、腐殖質(發酵、堆漚過的落葉、稻草、木屑等)、河沙或媒灰。配制的方法是田(園)泥、腐殖質、河沙(或媒灰)分別是4:4:2,配制時根據本地的材料來源,在不影響盆土對肥、水、氣的條件下,可以適當變動。
2、花盆選擇:盆栽前根據所栽的品種選擇適合的花盆。翠葉蘆薈植株較大,種植一年半以上,葉片長50~80厘米,單葉重500克左右,花盆要大些,口徑25~30厘米。中國蘆薈和木立蘆薈植株較小,花盆的口徑在20厘米左右,也可種植時先用小的花盆,待蘆薈植株長到與花盆不對稱時再轉栽到大的花盆。
3、種植方法:盆栽時,先把盆土裝上三分之二,把種苗放在盆中,把根系張開,然后裝上余下的盆土,把種苗輕輕提動一下,稍為壓實盆土,以種苗不倒為準,然后澆少量的定根水,放在有遮蔭的地方。
待蘆薈開始生長后,再移到陽光處。但夏天要防烈日,蘆薈在幼苗時對陽光較敏感,要適當遮蔭。種植后,有的蘆薈葉片會變色,這是蘆薈的緩苗期,當它開始正常生長后,葉色就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