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藍又稱紅甘藍、紫洋白菜或紫茴子白,俗稱紫包菜,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中的一個變種,結球甘藍中的一個類型。由于外葉和葉球呈紫紅色,故稱為紫甘藍,也叫紫圓白菜。葉片紫紅、葉面有蠟粉、葉球近圓形。營養豐富,尤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U和較多的維生素E和B族。
紫甘藍的形態特征:紫甘藍植株開展度50厘米左右,外葉20片左右,葉近圓形,長約33厘米,寬約30厘米,紫紅色,葉脈附近略帶綠色,中肋深紅色,葉面白粉多,葉球扁圓形,高12厘米左右,橫徑20厘米左右,紫紅色有光澤,葉球重1.5~2千克。
生長習性:甘藍屬半耐寒蔬菜,喜涼爽氣候。氣溫20~25℃時適于外葉生長。進入結球期,適宜濕度為15~25℃。紫甘藍抗寒力較強,能耐-5~-7℃的短時間低溫。甘藍為長日照植物,第一年形成葉球。
翌年在2~6℃的低溫條件下完成春化,遇上長日照條件,就能抽苔、開花、結果。甘藍對水分需求多,對養分以氮肥需要量最大。對土壤的適應性雖廣,但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
紫甘藍的栽培技術:紫甘藍別名紅甘藍、紫洋白菜。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中能形成紫色葉球的一個變種,為兩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地中海沿岸。以紫色葉球為食用器官,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富含維生素C。
因此,雖然紫甘藍在我國栽培食用時間不長,但因其豐富的營養和美麗的色彩很快就倍受青睞。無極縣自2001年開始種植紫甘藍至今已有6年的栽培時間,通過幾年的實踐,積累了一些栽培經驗。
栽培季節和茬口安排紫甘藍喜歡溫和的氣候,但也有抗寒力和耐熱能力。種子發芽適溫為18-22℃,在25--30℃高溫條件下也能發芽。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20-25℃。結球最適溫度15-20℃。無極縣春秋兩季均可栽培。春季栽培一般1月底溫室育苗,3月底定植于露地;秋季栽培一般6月初遮陽育苗,7月中旬定植于露地。
紫甘藍的栽培管理
1.選擇適栽品種:大部分品種引自國外,我縣主栽品種為紫甘1號,該品種屬中熟品種,株型較大,生長勢較大,開展度65-70厘米,外葉18-20片,葉色紫紅色,背覆蠟粉較多。葉球為圓球形,單球重2-3千克,畝產量3000-3500千克,從定植到收獲約80-90天,貯性及抗病性較強,適宜春季保護地, 露地及夏秋季露地栽培。
2.整地作畦:紫甘藍吸肥能力強。要深翻土地,整平后作成1-1.2米寬的畦。每畝施入有機肥5000千克,磷肥25-30千克,尿素30-40千克,鉀肥20-30千克。紫甘藍含鈣僅次于氮,如缺鈣會產生干燒心,所以還要適當補充一部分鈣肥。
3.播種育苗:紫甘藍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栽培。育苗播種時采用撒播,每畝用種量50-100克。出苗后子葉期溫度掌握在15-20℃,真葉期掌握在18-22℃,定植前5-7天應逐漸接近外界溫度。
春紫甘藍于3月末、4月初定植在露地。坐水栽植,有利于提高地溫,利于緩苗;秋播紫甘藍定植時可先栽后灌水,以利于保墑。早熟品種株行距為50厘米×50厘米,每畝2500-2600株,中熟品種株行距50厘米×60厘米,每畝2200株。
4.苗期管理:播種前苗床要灌透底水,分苗和定植澆透水,以免傷根,除此之外,盡量不澆水。
5.蓮座期管理:澆1-2次緩苗水后進入蹲苗期,此期間中耕2-4次。第一次中耕要深,全面,以利保墑,促根生長;蓮座中期中耕要淺,并結合培土,以促使外短縮莖多生根,利于結球。蹲苗20天左右。到蓮座末期開始結球時應大量灌水。
6.結球期管理:這一時期葉球生長快,需水量大,一般地面見干就澆水,一直到采收。
7.收獲:當葉球達到相當緊實時即可收獲。收獲時切去根蒂,去掉外葉和損傷的葉片,使葉球干凈不帶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