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是被人們稱為“國色天香”的花中之王-牡丹中的一個分支,又名甘肅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一塊明顯的色斑而得名-紫斑牡丹,紫斑牡丹的花瓣美麗,底部的紫色點綴在白色的瓣中也不顯得突兀,反而是增加了它的觀賞價值。如此美麗的牡丹花的由來是怎樣的呢?它有著怎樣的傳說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紫斑牡丹的傳說故事一探究竟!

紫斑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var.papaveracea (Andr.) Kerner)是毛莨科芍藥屬植物,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小葉不分裂。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花瓣內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塊,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瞢莢果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

分布于四川北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太白山區)。在甘肅、青海等地有栽培。生長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根皮供藥用,稱“丹皮”;為鎮痙藥,能涼血散瘀,治中風、腹痛等癥。

紫斑牡丹之美:根據對新品種選育過程中對花色變化、花型變化以及品種形成等問題的長期觀察和研究,“花色”、“花型”、“品種名稱”三級分方法,符合牡丹品種演化的實際過程。

花色是牡丹最突出、最容易判別的特征,而且花色比較穩定,所以將花色作為紫斑牡丹品種分類的第一等級。花色分為白、粉、紅、紫、黑、藍、黃和復色共8種類型。其中黑色指深紫色和墨紫色,黃色指淡黃色或淺黃色,藍色指粉藍色或粉紫藍色,復色指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

花型是正確反映品種特點和觀賞價值的主要特征,是盤中開花時花朵整體形態特征的綜合體現,從單瓣、半重瓣到重瓣,反映了花瓣不斷增多和隨之發生的外觀形態變化。

紫斑牡丹花型可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皇冠型、繡球型。品種名稱是品種分類最低等級和基本單元,代表著具有生產應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的具體植株,是所有信息的總會,其內容以品種名稱第一次合法發表時的描述為準。

紫斑牡丹的主要價值

紫斑牡丹的觀賞價值:紫斑牡丹是中國特有的植物,極為珍貴,其植株體型高大,香味濃郁,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等顏色,花朵極為美麗。紫斑牡丹常用于園林,作為觀賞植物進行室外觀賞。

通過巧妙的搭配,與周圍景致相協調,也可以觀賞到不同季節時紫斑牡丹不同的身姿。除了進行室外欣賞,還可以欣賞紫斑牡丹盆景。或是以牡丹為原材料制作成干花與鮮切花,同其他干鮮花卉或植物搭配,營造出的具有特別含義的插花作品,更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紫斑牡丹的文化價值:牡丹是花中之王,素來有許多關于牡丹的詩篇、戲曲、圖畫等等,形成了獨特的牡丹文化。牡丹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廣泛喜愛,形成了不同民族風情的牡丹文化。

紫斑牡丹的藥用作用:紫斑牡丹的根皮可以入藥,且是很珍貴的中藥材丹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主治功能有活血、清血和散瘀等。此外,紫斑牡丹濃郁的香味據說還有聞香治病的功效。

紫斑牡丹的花語:眾所周知,牡丹的花語是富貴,那么紫斑牡丹又有什么特別的花語呢。經好花網考證,紫斑牡丹的花語是驕傲和自豪,其寓意吉祥如意。

紫斑牡丹的傳說故事:紫斑牡丹的栽培歷史能追溯到唐代,但是今天要說的故事,卻發生在明朝的末年。曾經有一個學識淵博,擅長琴棋書畫的人,生活得很清貧,他看破紅塵出家為僧,而后隱居在太白山的白云寺,法號釋易壽。

釋易壽所在的白云寺,風景秀麗依山傍水,寺院內還有著美麗的牡丹花。釋易壽每日在佛寺中,除了參禪悟道之外,其余的時間則用來作畫。他尤其擅長牡丹花,畫出來的牡丹,栩栩如生,宛若天成,很多人都來想向釋易壽求畫。

有一年谷雨前后,寺內的牡丹花爭相開放,爭奇斗艷,吸引了很多老百姓,于是他們來到寺廟以祈求。一日,釋易壽正在院中畫牡丹,突然聽見院子里傳來爭吵聲,舉目發現不遠處一個胖子被幾個家丁簇擁著,大搖大擺的走過來,待其走近了,才發現這個人正是當地有名的惡霸-王大癩。

這王大癩在十里八鄉向來橫行霸道,欺壓老百姓。他走到釋易壽跟前,看到了他的畫,覺得驚為天人,于是就叫自己的家丁前去索取。釋易壽不肯,王大癩便發作了,非逼著釋易壽交出畫,釋易壽并不懦弱,將畫撕爛,毛筆扔到硯臺上,拂袖離去。圍觀的鄉民群情激憤,王大癩只好悻悻離去。

然而那從硯臺上濺出來的墨汁,落在了牡丹花的畫板上,成了塊塊的紫斑。神奇得是,往后每年白云寺牡丹花開時,基部都多了一塊紫斑,襯托得原本潔白的牡丹平添了一份美麗,因此得名紫斑牡丹,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