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var.papaveracea (Andr.) Kerner)是毛莨科芍藥屬植物,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小葉不分裂。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花瓣內面基部具深紫色斑塊,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瞢莢果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

分布于四川北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太白山區)。在甘肅、青海等地有栽培。生長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根皮供藥用,稱“丹皮”;為鎮痙藥,能涼血散瘀,治中風、腹痛等癥。

生長習性:紫斑牡丹生長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耐寒、耐旱、適應性強。主產區處于溫帶,地跨半干旱、半濕潤區。這一帶年平均氣溫5-12℃,極端最低溫度-29.6℃(臨洮),≥10℃積溫為1584.2-3824.8℃,年降水量300-600毫米。

從各地引種情況看,紫斑牡丹部分品種可在年平均氣溫2.3℃,絕對最低溫度-44.1℃的黑龍江尚志市正常越冬。紫斑牡丹喜光,亦耐半蔭,適應于黃土母質上發育的各種土壤,稍耐堿(pH值8.0-8.5)。其生態類型屬高原冷涼干燥生態型。

紫斑牡丹之美:根據對新品種選育過程中對花色變化、花型變化以及品種形成等問題的長期觀察和研究,“花色”、“花型”、“品種名稱”三級分方法,符合牡丹品種演化的實際過程。

花色是牡丹最突出、最容易判別的特征,而且花色比較穩定,所以將花色作為紫斑牡丹品種分類的第一等級。花色分為白、粉、紅、紫、黑、藍、黃和復色共8種類型。其中黑色指深紫色和墨紫色,黃色指淡黃色或淺黃色,藍色指粉藍色或粉紫藍色,復色指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

花型是正確反映品種特點和觀賞價值的主要特征,是盤中開花時花朵整體形態特征的綜合體現,從單瓣、半重瓣到重瓣,反映了花瓣不斷增多和隨之發生的外觀形態變化。

紫斑牡丹花型可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托桂型、皇冠型、繡球型。品種名稱是品種分類最低等級和基本單元,代表著具有生產應用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的具體植株,是所有信息的總會,其內容以品種名稱第一次合法發表時的描述為準。

紫斑牡丹的養殖方法

水分:由于紫斑牡丹生長在我國東北地區較為惡劣的環境中,其耐旱性較強。所以一般我們并不需要過多的澆水,只需要在冬夏兩季的時候,2天澆一次水,而在冬季時則可以一天一澆,根據著溫度來決定,是否要噴水霧。因為紫斑牡丹極其怕澇,如果澆水過多,可能會導致土壤的積水。

光照:紫斑牡丹不僅喜歡充足的陽光,同時也是一種長日照植物,一般需要光照在5小時以上才能滿足紫斑牡丹的正常生長需求,但是紫斑牡丹同樣懼怕過強的光照。

尤其是夏季的強光可能導致紫斑牡丹的葉尖枯黃,花朵打蔫兒等情況,嚴重影響它的觀賞性,在紫斑牡丹的花期時候,我們需要注意進行遮光處理,要不然很可能會縮短其花期。

土壤:在養殖紫斑牡丹時還需要注意將紫斑牡丹種植在盆土內時,紫斑牡丹的根莖較為脆弱,要及時將一些舊土爛根清理掉,在栽種之后,還可以適當的覆蓋一層厚土,并用水澆透,這樣有利于紫斑牡丹的定根,而一般紫斑牡丹的土壤由砂土,腐葉土,河土,河沙混合而成。

溫度:紫斑牡丹的耐熱性較弱,其適宜的生長溫度一般在12到23攝氏度之間,當溫度超過25攝氏度時,紫斑牡丹的生長就會被抑制,花葉也會打蔫兒,而紫斑牡丹的耐寒性其實也并不強,當溫度低于6攝氏度以下時,紫斑牡丹的生長也將會較為遲緩,而當溫度低于0攝氏度以下時紫斑牡丹將進入休眠期。

養殖注意事項:在黃河以南以及低洼地區栽植的紫斑牡丹需要做好排水工作,特別是在雨季,避免水澇。東北地區的土壤相對較為疏松,因而地表水的滲透較快,所以對于新種植的紫斑牡丹植株,必須保證充足的水分補給,一般兩年以后等到紫斑牡丹新根的扎根程度較深后就無需過多澆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