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學名:Cedrus deodara (Roxb.) G. Don)是松科雪松屬植物。常綠喬木,樹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葉針形,長8-60厘米,質硬,灰綠色或銀灰色,在長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開花。
球果翌年成熟,橢圓狀卵形,熟時赤褐色。產于亞洲西部、喜馬拉雅山西部和非洲,地中海沿岸,中國只有一種喜瑪拉雅雪松,分布于西藏南部及印度和阿富汗。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海拔1300-3300米地帶,中國多地有栽培。
形態特征:喬木,高達30米左右,胸徑可達3米;樹皮深灰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狀片;枝平展、微斜展或微下垂,基部宿存芽鱗向外反曲,小枝常下垂,一年生長枝淡灰黃色,密生短絨毛,微有白粉,二、三年生枝呈灰色、淡褐灰色或深灰色。
葉在長枝上輻射伸展,短枝之葉成簇生狀(每年生出新葉約15-20枚),葉針形,堅硬,淡綠色或深綠色,長2.5-5厘米,寬1-1.5毫米,上部較寬,先端銳尖,下部漸窄,常成三棱形,稀背脊明顯,葉之腹面兩側各有2-3條氣孔線,背面4-6條,幼時氣孔線有白粉。
雄球花長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長2-3厘米,徑約1厘米;雌球花卵圓形,長約8毫米,徑約5毫米。球果成熟前淡綠色,微有白粉,熟時紅褐色,卵圓形或寬橢圓形,長7-12厘米,徑5-9厘米,頂端圓鈍,有短梗;
中部種鱗扇狀倒三角形,長2.5-4厘米,寬4-6厘米,上部寬圓,邊緣內曲,中部楔狀,下部耳形,基部爪狀,鱗背密生短絨毛;苞鱗短小;種子近三角狀,種翅寬大,較種子為長,連同種子長2.2-3.7厘米。
生長習性:在氣候溫和涼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長旺盛。要求溫和涼潤氣候和上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喜陽光充足,也稍耐蔭、在酸性土、微堿。海拔1300-3300米地帶。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和常綠闊葉混交林區。雪松喜年降水量600~1000毫升的暖溫帶至中亞熱帶氣候,在中國長江中下游一帶生長最好。
雪松的養殖方法
選盆:雪松宜用紫砂陶盆,也可用釉陶盆。大型盆景可用深圓形盆,亦可用各種鑿石盆,但須用金屬絲固定根底。中型盆景宜用海棠形、馬槽形盆,小苗合栽叢林式可用白礬石或大理石等鑿石淺盆。
土壤:盆栽雪松常用熟化的田園土或腐葉土摻沙使用。以春季3—4月為宜,秋后亦可。從地上挖取的雪松苗木須帶宿土,以利于成活。并疏剪枯根,將須根舒展開來,覆以細土,輕輕搖動盆缽,用竹簽撳實,使盆土與根系貼實,以便利于雪松生長。
修剪:在雪松的管理過程中,需要注意整形和換頭。雪松重枝,頭會損壞或處于弱勢,須用強健的側技拉上、捆好,以后成為中心優勢,這個過程就是換頭。修剪主要除去過密枝、徒長枝、枯枝和病蟲枝等,根據個人喜好自由塑造樹形。為防止雪松長的過高,需要除去頂芽,排除頂端優勢,能使得雪松萌發更多的側枝。
翻盆:一般每隔2-3年需要翻盆一次,適宜春季萌芽前進行。翻盆時,換一半疏松肥沃的新土,同時剪除爛根。翻盆后需要先將其移動到蔭蔽處放置15天左右后,可正常管理。
換土換盆:宜每隔3~4年翻一次盆,以在春季3~4月萌芽前進行為好。翻盆時,去掉舊土,剪除爛根,換入疏松肥沃的培養土,覆上苔蘚后澆水,放陰處半月后,即可服盆。
加工:雪松盆景的加工造型以攀扎為主,結合修剪為輔。攀扎以冬春為宜,多采用棕絲進行攀扎。雪松主干聳立,側枝平展,故多將側枝做彎成S形狀,主干一般不做彎,自然向上成大樹型,姿態極為樸實美觀。也可取當年生小苗5-7棵,高低錯落,合栽成叢林式,枝葉婆娑,別具韻味。
病蟲害防治:雪松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葉枯病等,可噴灑敵克松500~8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蟲害主要有大袋蛾、松毒蛾、紅蠟蚧、紅蜘蛛、皮蟲等,可噴灑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也可用50%馬拉松乳劑1000倍液噴殺。
雪松的四季養護
春季養護:早春澆灌返青水,有利于新梢和葉片的生長;如遇連日少雨干旱,應對新植樹木進行灌水,滿足其生長發育條件。樹木在春季需肥多,但在此時期內由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較弱。
土壤內可供吸收的養分恰好在較少的時期,固應人為對樹木施用一些肥料,對多年生樹木應以含氮肥高的有機肥為主,同時適當施用化學肥料,以保證其正常生長。
對于長勢弱、新葉萌發晚的樹體,可增加水肥管理,采用樹體輸液和葉面施肥等方式,使其復壯并促進新葉萌發。春季隨著新葉的萌發,病蟲害開始發生,應加強監測和防治力度。春季對雪松樹干進行涂白,以殺滅病菌、蟲卵等;在新葉萌發前可噴灑一次石硫合劑,減少春季病蟲害發生。
夏季養護:夏季雨水多,雪松怕澇,在雨前要做好防澇排水的準備工作,雨后及時排除積水,排水方法一般采用地表徑流和溝管排水。及時清除雜草,并適當對樹體進行追肥,生長期后期減少氮肥的施用,增施磷、鉀肥。
夏季隨著溫度和濕度的上升,病蟲害發生也呈上升趨勢,應對各種病蟲害要早發現早治理。雪松上的蟲害有大衰蛾、松褐天牛、東方螻蛄等,病害有根腐病、枯梢病等。
對于長勢弱的樹體,病蟲害往往發生較重,在治理病蟲害的同時,要結合復壯措施,增強樹體本身抗性。 如遇連日高溫,可適當進行澆水,避免出現脫水現象。在灌水或大雨過后,待地表稍干時,對樹穴適時進行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秋季養護:秋季在秋分前后深翻土壤施基肥,基肥為腐熟的廄肥、堆肥、雞糞、人糞尿、綠肥等遲效性有機肥,過磷酸鈣、氯化鉀可作基肥與有機肥混合使用。
為使樹木組織生長更充實,充分木質化,增強抗性,滿足越冬條件,一般情況下,在秋季不應對樹體進行灌水,以免引起徒長。剪除病蟲枝,與樹下落葉一同進行處理,以達到消滅枯枝葉中病蟲害的目的。
冬季養護:及時澆灌防凍水,在上凍前完成,滿足樹體越冬條件。大雪過后,應及時將樹冠上的積雪振落,防止枝干被壓斷。冬季風大,為保證樹體不被大風刮倒,應對樹體進行支護,并加強巡視,發現問題及時修正。冬季繼續通過修剪病蟲枝、消滅越冬蟲卵等方式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