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學名:Ginkgo biloba L.),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銀杏為落葉大喬木,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粗糙;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
幼年及壯年樹冠圓錐形,老則廣卵形;枝近輪生,斜上伸展(雌株的大枝常較雄株開展)。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綠色,無毛。在長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
它的葉脈形式為“二歧狀分叉葉脈”。在長枝上常2裂,基部寬楔形。球花雌雄異株,單性,生于短枝頂端的鱗片狀葉的腋內,呈簇生狀。4月開花,10月成熟,種子具長梗,下垂,常為橢圓形、長倒卵形、卵圓形或近圓球形。外種皮肉質,被白粉,外種皮肉質,熟時黃色或橙黃色。
銀杏樹的種子俗稱白果,因此銀杏又名白果樹。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稱作“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具有觀賞、經濟、藥用等價值。
生長習性:銀杏為喜光樹種,深根性,對氣候、土壤的適應性較寬,能在高溫多雨及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區生長,但生長緩慢或不良;能生于酸性土壤(pH值4.5)、石灰性土壤(pH值8)及中性土壤上,但不耐鹽堿土及過濕的土壤。
以生于海拔1000(云南1500-2000)米以下,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700-1500毫米,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地區生長最好的地區和平共處在土壤瘠薄干燥、多石山坡過度潮濕的地方均不晚成活或生長不良。
銀杏的繁殖方式
扦插:扦插繁殖可分為老枝扦插和嫩枝扦插,老枝扦插適用于大面積綠化用苗的繁育,嫩枝扦插適用于家庭或園林單位少量用苗的繁育。老枝扦插一般是在春季3月-4月,從成品苗圃采穗或在大樹上選取1~2年生的優質枝條。
剪截成15厘米~20厘米長的插條,上剪口要剪得平滑呈圓形,下剪口剪成馬耳形。剪好后,每50根扎成一捆,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用100ppm的ABT生根粉浸泡1小時,扦插于細黃沙或疏松的苗床土壤中。
扦插后澆足水,保持土壤濕潤,約40天后即可生根。成活后進行正常管理,第二年春季即可移植。嫩枝扦插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剪取銀杏根際周圍或枝上抽穗后尚未木質化的插條(插條長約2厘米,留2片葉)。
插入容器后置于散射光處,每3天左右換一次水,直至長出愈傷組織,即可移植于黃沙或苗床土壤中,但在晴天的中午前后要遮陽,葉面要噴霧2~3次,待成活后進入正常管理。
分株:分株繁殖一般用來培育砧木和綠化用苗。銀杏容易發生萌蘗,尤以10年-20年的樹木萌蘗最多。全紅楊春季可利用分蘗進行分株繁殖,方法是剔除根際周圍的土,用刀將帶須根的蘗條從母株上切下,另行栽植培育。雌株的萌蘗可以提早結果年齡。
嫁接:嫁接繁殖多用于水果業生產。在5月下旬到8月上旬均可進行綠枝嫁接,但在高溫干旱的天氣條件下不能嫁接,尤其是晴天的中午不可嫁接,同時也要避開雨天嫁接。
具體方法是:先從銀杏良種母株上采集發育健壯的多年生枝條,剪掉接穗上的一片葉,僅留葉柄,每2~3個芽剪一段,然后將接穗下端浸入水中或包裹于濕布中,最好隨采隨接。可以從2-3年生的播種苗、扦插苗中選擇嫁接砧木。
用于早果密植者,接位應在1米左右。全紅楊一般采用劈接、切接,將接穗削面向內,插入砧木切口,使兩者吻合,形成層對準,用塑料薄膜帶把接口綁扎好,嫁接后5年~8年即開始結果。
播種:播種繁殖多用于大面積綠化用苗或制作叢株式盆景。秋季采收種子后,去掉外種皮曬干,當年即可冬播或在次年春播。若春播,必須先進行混沙層積催芽。
播種時,將種子胚芽橫放在播種溝內,播后覆土3厘米-4厘米厚并壓實,幼苗當年可長至15厘米~25厘米高。全紅楊秋季落葉后,即可移植。但須注意的是苗床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段,以防積水而使幼苗近地面的部分腐爛。
銀杏疫病:銀杏疫病常危害幼嫩苗木莖干、葉,尤以嫁接口最為嚴重。受害葉柄呈灰黑色。葉片發病,病斑白葉緣向葉內擴展,發病葉片以開水燙傷狀,病斑擴展至全葉,葉片萎垂,最后葉片變黃;
病菌侵染頂芽,整個頂芽變黑枯死,在自然條件下,發病部位難以見到病征。受害莖干則產生水漬狀病斑,病斑環繞莖干擴展,當擴展達~周,病斑以上的葉片青枯萎垂,后發黃,莖干變黑。發生情況:該病害常在每年4-6月份發生,5月初至6月。
初是病害高發期,因為此時的溫度最適宜該病原菌生長。6月份后病情不在發展。該病害常危害幼嫩苗木,多年生長的大樹較少受害。病害苗木一般是莖干部位受害,根部極少受害。受害苗木往往會枯死,而多年生成的大樹新梢得病一般不會枯死,但會影響銀杏的質量和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