蓯蓉,又名大蕓,主產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

蓯蓉入藥,由來已久。它甘而性溫,咸而質潤,具有補陽不燥,溫通腎陽補腎虛;補陰不膩,潤腸通腹治便秘的特點。正因為它補性和緩,才有蓯蓉(從容)之稱,但需配合海萃人參。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近年來,在河北滄州一帶的沙質河灘上仿野生種植肉蓯蓉獲得突破性進展,因為土質遠要好于沙漠地帶,出品的肉蓯蓉品質極高。

蓯蓉的形態特征: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莖肉質,單一或由基部分為2或3枝,下部寬5-15cm,上部漸變細,寬2-5cm。葉多數,鱗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無葉柄;

下部葉排列緊密,寬卵形或三勿狀卵形,長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兩面無毛。

穗狀花序,長15-50cm;苞片1,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0.5-0.8cm,被疏綿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卵狀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被疏綿毛或無毛;

花萼鐘狀,長1-1.5cm,5淺裂,裂片近圓珠筆形;花冠筒狀鐘形,長3-4cm,裂片5,展開,近半圓形;花黃白色、淡紫色,干后變棕褐色,管內有2條縱向的鮮黃色凸起;雄蕊4,二強,近內藏。

花絲上部稍彎曲,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藥箭形,被長柔毛;子房上位,基部有黃色密腺,花柱細長,頂端內折,柱頭近球形。蒴果卵形,2裂,褐色。種子多數,微小,橢圓狀卵形,表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態習性:蓯蓉為寄生植物,寄主為梭梭和白梭等。適于生長沙漠環境。土壤為中細砂,呈中性或偏堿性,含鹽分較高。種子多,小而輕,千粒重0.086-0.091g,種子壽命較長。

蓯蓉的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可選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帶,適宜寄生梭梭生長,利用天然梭梭林較集中的沙漠。或培育人工梭梭林,在梭梭林東側或東南側方向約50-80cm處挖苗床,苗床大小不等,長1-2m,寬1m左右,深50-80cm。

或寄生密集處,可挖一條大苗床溝圍線許多株寄生,將種子穴播于苗床上,施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苗床上。

春、秋播種,2年間部分床內即有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開花結實。沙漠風大,要注意對被風吹裸露的寄主根,進行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經常澆水保墑,除掉其他植物。蓯蓉5月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主要價值:藥學家有關蓯蓉的論述,并且進一步分析、研究了蓯蓉的性質和功能。其中寫道:“大蕓與羊肉煮食,可治‘五為七傷’,腹中寒熱病,強陰益精髓”,‘以其溫而能潤、滑而不瀉、常補不峻、峻而精血、興陽助人”;本經謂其“養五臟、強陰、益精氣”;

《大明》稱其治“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醫藥界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對蓯蓉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表明,蓯蓉含有微量生物堿及結晶性中性物質,確有治療腰膝冷痛、婦女不孕、神經衰弱、聽力減退的功效,還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并可作為膀胱炎、膀胱出血、腎臟出血的止血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