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童子為景天科銀波錦屬植物,熊童子鐘狀花,色鮮艷。那熊童子怎么養殖才好呢?以下是好花網為你整理的熊童子的繁殖方式及其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到你。
熊童子(學名:Cotyledon tomentosa Harv.)是景天科,銀波錦屬的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植株多分枝,莖綠色,肉質葉肥厚,交互對生,卵圓形,綠色,密生白色短毛。葉端具紅色爪樣齒,二歧聚傘花序,小花黃色。
該種原產于南非開普省。喜溫暖干燥,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夏季溫度過高會休眠。忌寒冷和過分潮濕。繁殖方法有扦插。該種葉形夜色較美,花朵玲瓏小巧,葉片形似小熊的腳掌,形態奇特,十分可愛,觀賞價值很高。
形態特征: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植株多分枝,呈矮小灌木狀,植株高30厘米,株幅11-12厘米。莖圓柱形,密被短絨毛,綠色。葉片肥厚肉質,倒披針形至長卵圓形,扁匙狀,交互對生,長2.3-6.5厘米,寬1.5-3.2厘米;葉表綠色,表面密被白色極細短絨毛,葉端具缺刻,前1/3部分具紅色爪樣齒,形似熊掌。
二歧聚傘花序,長16-20厘米,花莖紅色,基部直徑4毫米。萼片綠色,長6毫米,寬5毫米,花冠橙紅色,長12-16毫米,花管長15毫米,寬9毫米,花瓣長10毫米,外卷,黃色,雄蕊長3-5毫米,花藥黃色,約1.5毫米,形狀扁平;花期7-9月 。
生長習性:熊童子較為喜歡陽光,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忌寒冷和過分潮濕。當夏季溫度超過35℃時,植株進入休眠期,生長停滯,會自動減少或停止水分吸收 。
此時應減少澆水,防止因盆土過度潮濕引起根部腐爛,同時應適當遮蔭以防止烈日曬傷向陽葉片,防止留下疤痕。其他季節要則求充足的日照時間。冬季熊童子能耐5℃的低溫,澆水要根據室溫和陽光等情況而定,若陽光不足則盆土不宜過濕。
熊童子的繁殖方式:繁殖方式主要位扦插,在生長期選取莖節短、葉片肥厚的插穗,應長5厘米至7厘米,以頂端莖節為佳。剪口稍干燥后再插入沙床,插后約20天至25天生根,30天即可盆栽,也可把枝條直接插入園土中。熊童子因葉插難以出芽,所以一般不用葉插方式繁殖。
熊童子的栽培技術
溫度:將熊童子移入新盆后,應隨時注意保持其生長環境的干燥,保證有充足的陽光照射。但需要注意熊童子的生長溫度不能超過35℃,否則植物會進入休眠期,生長停滯。
光照:熊童子生長期要充分陽光,陽光充足的話,葉片會變得肥厚飽滿,如果過于陰暗,會使莖葉纖細柔弱。盛夏高溫下恰當遮蔭,但過于蔭蔽,莖葉纖弱,絨毛缺少光澤。不耐寒,冬季搬室內養護,應放陽光充分的窗前。
水肥:熊童子喜歡干燥的土壤,如果周圍的環境較為潮濕,則應減少澆水次數,防止根部過度濕潤引發腐爛。澆水時應該注意每次少水,每月兩次即可,澆水時間盡量控制在晚上七點左右 。春季、夏初和秋季的生長期可充分澆水,以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復合肥。冬季需嚴格控制澆水,保持盆土干燥。
換盆:隨著熊童子的生長,過小的盆無法滿足其生長需求,一般每一到兩年要換盆一次,宜于春季進行。換盆之前應該在新盆中準備好新土,新土的肥力應為中等,土質的排水性能要好,可以將粗砂土、蛭石、園土、腐葉土等混合均勻。由于熊童子耐干旱,不耐水濕,所以換盆初期只需要澆少量的水。
病蟲防治:熊童子常見病害有萎蔫病和葉斑病,萎蔫病可使葉片發黃枯萎,嚴重可導致死亡。葉斑病會使熊童子的葉表出現各種不規則的斑痕,影響觀賞價值。可采用50克菌丹進行800倍稀釋后噴灑防治。該種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虱,可使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稀釋液噴殺。
主要價值:熊童子為景天科銀波錦屬多肉植物,株形不大,分枝繁多,玲瓏秀氣,體形文雅,獨特漂亮,可作室內小型盆栽。綠色葉片密布白色絨毛,很像熊掌,可用小型工藝盆栽種點綴書桌、窗臺等處,也可用為品種收集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