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紫堇(學名:Corydalis dajingensis),為木蘭綱、罌粟科、大金紫堇屬的一種植物。 主根未見。莖長10-25厘米,地下部分具少數鱗片,地上部分具3-5葉,分枝。
葉具長柄和三小葉,葉柄基部多少鞘狀,小葉稍肉質,上面綠色,下面蒼白色,寬卵圓形,頂生的長1-3厘米,寬6-18毫米,具短柄,側生的較小,無柄,全部2-3裂,稀全緣。
大金紫堇的形態特征:總狀花序傘房狀,具2-6(-10)花,花序軸不明顯(約長5-15毫米)。苞片披針形,長1-1.5厘米,寬2-6毫米,近總苞狀排列。花梗纖細,長1.5-2厘米,果期長達3-4厘米,弧形下彎。花紫紅色,先直立,后平展,頂端著色較深。萼片近圓形,長約1-1.5毫米,具齒。
外花瓣具雞冠狀突起,瓣片側面弧形下凹,十分類似裂瓣大金紫堇。上花瓣長1.2-1.5厘米;距圓筒形,約與瓣片等長,直或末端多少彎曲;蜜腺體約占距長的2/3,纖細,末端漸尖。
下花瓣稍前伸,直或瓣片下彎,近基縊縮。內花瓣長7-8毫米,頂端暗紫色。柱頭頭狀,頂生4乳突。蒴果卵圓形,長5-8毫米,寬約3毫米,具3-5種子和長3-4毫米的花柱,自彎曲的果梗頂端反折。
生長習性:大金紫堇的生長環境極為多樣,主要于近海平面至1500米的多石坡地或河水泛濫地段,山溝、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例:生丘陵林緣,宅畔墻基,生于池城邊、路邊、林下、多石處等潮濕地方;伴隨發生了各種植株體態上的演化。
大金紫堇喜溫暖濕潤環境,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種植,怕干旱,忌連作,宜與高稈作物套種。自東北至西南的森林地區,尤其是亞高山針葉林帶最為集中,原始類型多分布于此生境并顯示向草原、荒漠,特別是高山草甸至流石灘,其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最為突出。許多種類形成種群復合體并明顯有網狀進化現象。
大金紫堇的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大金紫堇常用種子繁殖,每畝約需種子3~4公斤。通常與禾本科植物套種。小暑與大暑節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壟后,在行間淺鋤地面,將種子均勻撒入行間,用大鋤推一遍,將種子埋嚴,澆水,要保持畦面濕潤,30天左右出苗。
田間管理:因大金紫堇為喜陰植物,故出苗后要勤澆水,加強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獲時,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凍前要澆凍水,覆圈肥。翌春化凍后,將糞塊砸碎,整平。清明至谷雨節新生葉尚未布滿地面時,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后要澆水。立夏后停止澆水,以防莖、葉腐爛,降低產量。
收獲加工:大金紫堇全草入藥,于小滿節前后,當地丁半籽半花時,選晴天割取地上全草,曬干。
大金紫堇的繁殖方式:大金紫堇常用用種子繁殖,每畝約需種子3~4公斤。通常與禾本科植物套種。小暑與大暑節待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封壟后,在行間淺鋤地面,將種子均勻撒入行間,用大鋤推一遍,將種子埋嚴,澆水,要保持畦面濕潤,30天左右出苗。
大金紫堇的病害防治
病害:藥用大金紫堇在栽培過程中,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環境條件的影響,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干擾,從生理機能到組織結構上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和破壞,以至在外部形態上呈現反常的病變現象,如枯萎、腐爛、斑點、霉粉、花葉等,統稱病害。
引起大金紫堇發病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生物因素如真菌、細菌、病毒等侵入植物體所引起的病害,有傳染性,稱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如旱、澇、嚴寒、養分失調等影響或損壞生理機能而引起的病害,沒有傳染性,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生物稱為病原生物,其中真菌、細菌常稱為病原菌。被侵染植物稱為寄主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發生不僅取決于病原生物的作用,而且與寄主生理狀態以及外界環境條件也有密切關系,是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環境條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