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茄又名洛神花,是錦葵科木模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玫瑰茄的花粵肉質多汁,并可提取天然食用色素。玫瑰茄的花曹同時還可藥用,其味酸、性寒,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降壓、養顏消斑、解毒、解酒等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玫瑰茄含有類黃酮素、原兒茶酸、花青素、異黃酮素以及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糖類、有機酸、無機鹽等化學成分,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降低血栓的形成、減少動脈粥狀硬化,可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此外玫瑰茄還有保肝、抗癌的作用。所以,玫瑰茄是一個很好的天然保健藥物。雖然玫瑰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功效,但是由于農藥化肥殺草劑的使用,品質極差,產量也較低。

形態特征:玫瑰茄原錐狀根系,主根略細,入土較深,無毛。葉異型,下部的卵形,不分裂,上部的掌狀3—5裂,具鋸齒,先端鈍或漸尖,基部圓至寬楔形,無毛,主脈3—5條。托葉條形,疏被柔毛。

花生于葉腋,黃色,內面基部為深紅色,每株一般開50—100朵花,多者近300朵,萼杯狀,由5片組成的內萼片和8—12片組成副萼的小苞片構成,紅色,肉質,味酸。蒴果卵球形,內有種子20—30粒,種子腎形,深灰褐色。

形似草棉,直立,高達1米余,主干多分枝,花在夏秋間開放,花期長,花冠黃色,萼片和副萼玫瑰紅色,莖、葉柄也常為淡玫瑰色,每當開花季節,紅、綠、黃相間,十分美麗可愛。

生長習性:玫瑰茄屬熱帶、亞熱帶短日照作物,喜光,喜溫,忌早霜,在25℃~30℃條件下生長最佳。一般玫瑰茄在3-5月播種,9-11月采收,全生育期160-200天,有效積溫500-550℃左右,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條件等有一定的要求。

玫瑰茄的養殖方法

土壤的要求:玫瑰茄是一種直根系植物,具有發達的側根,而且根扎很深,屬于耐旱不耐澇的植物,適應性比較廣泛。在中等或較低肥力的砂質壤土和pH值為6-8的土壤中生長最為適宜;

在肥沃的土地種植玫瑰茄則分枝多,萼片肥厚,產量高,但容易出現傾倒的現象,會影響產量;太過瘦薄的粘性土壤不適宜玫瑰茄的生長,容易產生白化苗等生理疾病。玫瑰茄土壤適應性強,不論是平原、丘陵、山地均可栽培,紅黃土壤、青紫泥、礫石沙子、也可以種植成功,即使用半成熟的黃土也是如此。

澆水的控制:因為玫瑰茄屬于耐旱性植物,因此我們在給玫瑰茄澆水的時候應該少澆水,可以3-5天澆水一次,即使是土壤短時間干旱也不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在雨季時應適當將植株移至遮雨的地方,避免積水過多導致植株根部侵泡,出現根部腐爛的現象。

溫度:隨著溫度的升高,種子發芽時間會相應縮短,增加植株發芽率,玫瑰茄的種子萌發的最佳溫度為20-25°C,日平均溫度開始在16°C發芽,營養生長一般控制在22°C或更高,但溫度在10°C時植株停止生長。植株的高度和莖的生長巔峰一般處于7月至8月份左右。

濕度:在植物生長季時出現積水,土壤肥力高,會導致植株易患青枯病、白絹病,等增加患病率,干旱山區,新種植的荒山,卻很少發病。

光照:玫瑰茄是一種喜強光的植物,在茂密森林樹蔭下種植,種植密度一般在1×0.5m的密集種植條件下,玫瑰茄的植株高而薄,分枝少,產量低,日照時數對現蕾開花期有明顯影響。

玫瑰茄的栽培技術

土壤選擇:玫瑰茄適應性強,耐旱、耐瘠性好,沙質或黏質土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為好。玫瑰茄在紅黃壤、青紫泥、礫石沙土、黏土等不同土質中均可種植。

但最適宜在微酸性的紅壤土中種植,即使在新墾地及一般較差的旱地種植,也能獲得較好的收成,只是植株的長勢和收獲的干品會有差別。同一塊土地以連作2年為宜,若連續種植易使植株感病,降低產量。

播種方法:玫瑰茄通常采用兩種播種方法,一是直接播種,即燒山整地完后,挖穴直接播種。播種前穴內施足基肥如雞糞等農家肥,每畝施1000-1500kg,磷肥25-50kg。

每穴播種3-5粒,畝用種量1-1.5kg,播種后覆土2cm。二是苗床播種,即選擇菜園土等較肥沃的土壤,苗床畦面寬1m左右,高20cm,可條播或撒播,株行距為5×8cm。苗高10-15cm時可選擇陰雨天氣移栽。

種植密度:玫瑰茄種植密度應掌握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則。根據土壤肥瘦每畝種植1000-2000穴,定苗時,肥地留單株,瘦地留兩株,實行單行或寬窄行條點播。單行種植株行距,肥地為100×66cm,每畝1000穴(株);中等肥地66×80cm,每畝1000穴(或1250-1500株),山坡、瘦薄地為66×50cm,每畝1000穴(或2000株)。

中耕定苗:玫瑰茄生長期間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苗高10cm以上,結合間苗定苗和補苗進行;第二次苗高30-40cm,結合培土補苗進行。第三次,開始出現花蕾時進行,開花期間應該拔除雜草,保持玫瑰茄地清。

當苗長至10cm以上時出現兩片以上真葉時進行間苗,掌握拔小留大、拔弱留壯的原則,每穴留苗2-3株。待苗長至20cm左右時定苗,中上肥地,每穴留1株,破地、瘦薄地每穴留2株。

施肥:施肥宜早不宜遲,第1次中耕時每畝用尿素、復合肥或硫酸氨8-10kg,距離茄株5-10cm處穴施。茄株現蕾后,若苗勢差,可結合第2次中耕再補施氮素化肥5-8kg。

病害防治

蟲害:玫瑰茄苗期常有菜青蟲及小造橋蟲發生為害;現蕾期常有蚜蟲、葉蟬為害。可用氧化樂果1500倍液防治蚜蟲和葉蟬;敵敵畏2000倍液防治菜青蟲和小造橋蟲;為保證花萼品質,防止殘毒遺留,茄果采收前1個月停止用藥。

病害:主要病害有枯萎病、根腐病和白化苗,防治枯萎病,需要做好茄地輪作,選用抗病品種。根腐病常在排水不良、施肥不當的情況下發生,要注意開溝排澇,把好施肥技術;白化苗多發生在瘦薄地僵土上,要注意培土施肥,疏松土壤,增施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