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輪((學名:Silene armeria L. )是石竹科蠅子草屬植物,一年生草本,高可達50厘米,莖單生,直立,基生葉葉片匙形,花期枯萎;莖生葉葉片卵狀心形至披針形,復傘房花序較緊密;花梗無毛;
苞片披針形,膜質(zhì),花萼筒狀棒形,帶紫色,無毛,萼齒短,寬三角狀卵形,雌雄蕊柄無毛,花瓣淡紅色,爪倒披針形,瓣片倒卵形,副花冠片披針形,花柱微外露。蒴果長圓形,種子圓腎形,5-6月開花,6-7月結(jié)果。
生長習性:高雪輪喜溫暖和光照充足,全日照、半日照均理想,蔭蔽處生育不良。性耐寒耐旱,喜疏松、排水良好壤土,喜陽光充足溫暖而忌高溫多濕,生育適溫約15~25℃。
高雪輪的栽培技術(shù)
高雪輪原產(chǎn)南歐栽培土質(zhì)以排水通氣良好之砂質(zhì)壤土為佳,全日照、半日照均理想,蔭蔽處生育不良。高雪輪苗定植成活后必須摘心1次,促使多分枝,矮化植株,并可多開花;摘心后隨即施用腐熟有機肥或三要素追肥1次,此后每隔25天再少量施用三要素1次。
平時培養(yǎng)土保持濕度,切忌滯水不退,排水不良根部易腐爛。性耐寒耐旱,喜溫暖而忌高溫多濕,生育適溫約15~25度C。春播的幼株,生長期氣溫漸高,需注意防患乍熱引起枯萎,必要時加以遮蔭或?qū)⑴柙詴阂剖a涼處。植株過分伸長易倒伏,需設支柱扶持。
種植方法:由春及秋、冬季為適期,發(fā)芽適溫15~20度,種子播種后覆蓋細土0.2公分,保持濕度,約經(jīng)1周可發(fā)芽,待苗本葉4~6枚以上再移植。亦可直播,將種子直接撒播于栽培地,成苗后再間拔。花壇株距20~30公分,盆栽4~5寸盆1株。
二年生花粉色,高30-60CM,早春或秋播,定苗后摘心一次,華北地區(qū)10月下旬進出口陽畦越冬,次春定植,必需摘心一次,花期4-8月,供花壇地被花徑點綴巖石園,盆栽,切花。
養(yǎng)護管理
濕度: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過低,會加快單花凋謝。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葉片干燥。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 65 ~ 75%。
溫度:喜歡溫暖氣候,忌酷熱,在夏季溫度高于 34 ℃時明顯生長不良 ;不耐霜寒,在冬季溫度低于 4 ℃ 以下時進入休眠或死亡。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 15~25℃。 一般在秋冬季播種,以避免夏季高溫。
光照:春夏秋三季需要充足陽光。在氣溫較高的時候(白天溫度在 25 ℃ 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陽光下養(yǎng)護,葉片會明顯變小,枝條節(jié)間縮短,腳葉黃化、脫落,生長十分緩慢或進入半休眠的狀態(tài)。
開花期放在室內(nèi)養(yǎng)護一段時間后( 10 ~ 15 天),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保溫)條件的地方養(yǎng)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diào)換,以利于植株積累養(yǎng)分持續(xù)開花。
肥水: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yǎng)齊全”的施肥(水)原則,并且在施肥過后,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干燥,同時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huán)。
春秋季:這兩個季節(jié)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yǎng)護的 1 ~ 4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nèi)養(yǎng)護的 2~6 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夏季:夏季高溫期它往往進入休眠狀態(tài),對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yǎng)護的 3 ~ 5 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放在室內(nèi)養(yǎng)護的 4 ~ 7 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晚上保持葉片干燥。還要經(jīng)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間隔周期大約為 7~10 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修剪:每兩個月剪掉一次帶有老葉和黃葉的枝條,只要溫度適宜,能四季開花。
摘心: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fā)更多的開花枝條: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 6 ~10 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后,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 3 ~4 片葉,促使分枝。
在第一次摘心3~5 周后,或當側(cè)枝長到 6 ~ 8 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cè)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cè)枝下面的 4 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后,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shù)量也多。
高雪輪的病害防治:高雪輪常見病蟲害有莖腐病、銹病和蚜蟲、粉虱等危害。莖腐病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銹病用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霧。蚜蟲和粉虱用10%撲虱靈1000-1500倍噴霧,或1.8%阿維菌素3000倍液噴霧。
扦插后的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 18 ℃~25 ℃,低于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 ,并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
扦插后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shù)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shù)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后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 75~85%。可以通過給插穗進行噴霧來增加濕度,每天1~3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shù)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shù)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nèi)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須把陽光遮掉 50~80%,待根系長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網(wǎng):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wǎng),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