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桿菊(學名:Helichrysum bracteatum)又名蠟菊,為菊科蠟菊屬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1-2年生栽培。原產于澳大利亞,現世界各國多有栽培。株高50-90厘米,莖多分枝,全株被微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全緣,無葉柄。頭狀花序單生枝端。麥稈菊的花語:永恒的記憶、銘刻在心、永恒的記憶。
苞片多層、膜質、覆瓦狀排列,外層苞片短,內部各層苞片伸長酷似舌狀花,有白、黃、橙、粉、紅及暗色等,一般被人誤認為花瓣。黃色小型的管狀花聚生在花盤中央。瘦果灰褐色,光滑。
同屬植物約350種,目前常栽培的有:毛葉麥稈菊,具蔓延莖,葉片倒卵圓形,頭狀花序單生銀白色,原產新西蘭;傘花麥稈菊,基部有些灌木狀,葉片卵圓形,頭狀花序傘呈房狀,總苞苞片長圓形,先端鈍,乳白色。
原產南非;天山麥稈菊,為宿根草本,全株密被絨毛,葉片狹披針形,頭狀花序呈傘房狀,黃色或桔紅色,原產中國新疆,此種麥稈菊花似金色的太陽,光彩奪目,十分動人,在嶺南的花圃普遍種植。
形態特征:麥稈菊株高50-90厘米,莖多分枝,全株被微毛。葉互生,條狀披針形,全緣,無葉柄。頭狀花序單生枝端。常在9月中下旬以后進行秋播。麥稈菊的花期:7-9月。
麥稈菊是一年生草本,株高40-7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頭狀花序單生枝頂,植株開花艷麗持久且干后不腿色,喜陰濕,忌陽光直射,不耐寒,忌暑熱。花黃、橙、紅粉、白色。
麥桿菊的栽培技術
栽培條件:發芽適溫:15-20度,播種期:4-6月麥稈菊生長適溫:12-25度,開花期:7-9月育苗:選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做床,4-6月播種,約10天發芽。種子具有好光性,撒播后輕輕鎮壓即可。
栽培:苗高8-10cm時定植,株行距20 x 30cm,定植前土中最好混合有機質堆肥,減少量磷鉀肥。成活后摘心1次,促使多分枝,可多開花。生育期每20-30天追肥一次。本種也可秋播,需溫床越冬。花可制作干花。
摘心: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更多的開花枝條: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后,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
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當側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枝下面的4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后,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量也多。
濕度管理: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過低,會加快單花凋謝。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葉片干燥。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
溫度管理:喜歡溫暖氣候,忌酷熱,在夏季溫度高于34℃時明顯生長不良;不耐霜寒,在冬季溫度低于4℃以下時進入休眠或死亡。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一般在秋冬季播種,以避免夏季高溫。
光照管理:春夏秋三季需要在遮蔭條件下養護。在氣溫較高的時候(白天溫度在25℃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陽光下養護,葉片會明顯變小,枝條節間縮短,腳葉黃化、脫落,生長十分緩慢或進入半休眠的狀態。
在冬季,由于溫度不是很高,就要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于它進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開花、結實。開花期放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后(10~15天),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以利于植株積累養分持續開花。
肥水管理: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并且在施肥過后,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干燥:
春秋兩季:這兩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 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
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夏季:夏季高溫期它往往進入休眠狀態,對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 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3~5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放在室內養護的4~7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晚上保持葉片干燥。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澆水時間盡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修剪:每兩個月剪掉一次帶有老葉和黃葉的枝條,只要溫度適宜,能四季開花。
注意事項:請將種子存放在陰涼,干燥處。因氣候條件或栽培技術不當造成損失,不負種子價格以外之經濟責任。種子表面覆土厚度是種子直徑的2-3倍。本品種遺傳基因復雜,不能再留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