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根(學名:Lotus corniculatus Linn.),是雙子葉植物綱、豆科、百脈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50厘米,具主根。莖叢生,實心,羽狀復葉,葉片紙質,斜卵形至倒披針狀卵形,中脈不清晰;
小葉柄甚短,傘形花序;花集生于總花梗頂端,花梗短,苞片葉狀,與萼等長,宿存:萼片鐘形,萼齒狹三角形,花冠黃色或金黃色,旗瓣扁圓形,花絲分離;花柱直,子房線形,莢果直,褐色,種子細小,卵圓形,5-9月開花,7-10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西北、西南和長江中上游各省區。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均有分布。生于濕潤而呈弱堿性的山坡、草地、田野或河灘地。該種是良好的微草或飼料,莖葉柔軟多汁。
水化合物含量豐富,質量超過苜宿和車軸草。生長期長,能抗寒耐澇,在暖溫帶地區的豆科牧草中花期較早,到秋季仍能生長,莖葉豐盛,年割草可達四次。
由于花中含有苦味甙和氫氰酸,故盛花期時牲畜不愿啃食,但干草或經青貯處理后,毒性即可消失。具根瘤菌,有改良土壤的功能。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之一。
生長習性:百脈根喜溫暖濕潤氣候,最適宜溫度為18-25℃,開花要求21-27℃。耐寒力較差,幼苗易受凍害,成株剛有一定耐寒能力,-3--7℃下莖葉枯黃。耐熱能力比紫花苜蓿稍強,耐旱能力比苜蓿稍差,比紅三葉和白三葉強,喜濕潤不耐蔭蔽。
百脈根的栽培技術
施肥:百脈根播種后,利用年限較長,耗肥量較大,要結合秋耕深翻一次施足底肥,每畝施有機肥1500~2500千克,標準過磷酸鈣25~50千克,過磷酸鈣須事先與有機肥混合,灑水使其濕潤,堆積腐熟發酵20~30天再施用。播前結合深耕,每畝施硝酸銨5~10千克,促進幼苗生長。
土壤:百脈根喜肥沃能灌溉的粘土、沙壤土、酸性土、微堿性土壤,pH值6.2-6.5為最適宜。在瘠薄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或短期受淹地亦能生長。百脈根適于放牧,耐踐踏,再生性強。
耐旱力強于白三葉和紅三葉弱于苜蓿,耐酸能力為苜蓿和紅三葉所不及,但酸度過大,會影響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的進行。適宜在肥沃、灌溉良好的粘壤土上生長,但在砂壤土、土層淺,土質瘠薄、徽酸或微堿性土壤均可生長。
適宜土壤pH值為6.2~6.5。不耐陰,需長日照,充分開花需日照14~6小時;日照不足,開花減少,出現嚴重匍匐生長;弱光下,莖枝和根生長均受抑制。幼苗耐寒力較差,且在冬季氣溫較低,土壤水分不足的地區則不能越冬。
溫度:百脈根喜溫暖濕潤氣候,最適宜溫度為18-25℃,開花要求21-27℃。耐寒力較差,幼苗易受凍害,成株剛有一定耐寒能力,-3--7℃下莖葉枯黃。耐熱能力比紫花苜蓿稍強,耐旱能力比苜蓿稍差,比紅三葉和白三葉強,喜濕潤不耐蔭蔽。
種植管理
耕作:百脈根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沙壤土,粘壤土,瘠薄地,排水不良的低濕地,微酸性或微堿性土壤均可種植。種子細小,幼苗細弱,出土能力差,要求精細整地,才能保證全苗。
在上年前作收獲后即應伏耕、秋耕、滅茬除草。旱作地秋季耙耱保墑蓄水,冬季鎮壓保墑,灌區要進行冬灌泡地,冬春耙耱鎮壓保墑。翌年播種前進行淺耕整地,達到土塊細碎,地面平整。
田間管理: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要及時中耕,松土鋤草,嚴禁放牧,踐踏毀壞幼苗。草地建植后,也不能放牧利用過重,或在灌水,降雨后放牧,免損生機。每次放牧利用后,要間隔半月,以恢復再生。
每次放牧或刈割后,灌區要結合灌水追肥,旱地要利用降雨追肥。每畝施過磷酸鈣10~15千克,磷二銨或硝酸銨4~5千克。刈割留茬5~8厘米,放牧留茬10~15厘米。
收獲利用:花期長,種子成熟不盡一致,成熟后易裂莢落粒,在70%的果莢變為黑褐色時,即可刈割收種,有條件可隨熟隨收,分期進行。人工草地用于刈割利用的適宜期為初花期至盛花期,用于放牧利用開始期為分枝期至孕蕾期,或草層高度達20厘米時適度放牧。
切忌重牧或降雨、灌水后放牧。根茬地肥效很高,常與禾谷類糧草作物和經濟作物輪作倒茬利用。種子田和水土保持種植地是良好蜜源地,花期來臨,將蜂箱運置四周,促進傳粉,增加種子產量,充分利用蜜源。
百脈根的繁殖方式
播種:百脈根種子田播種,用國家或省級牧草質量標準規定的Ⅰ級種子;收草地,放牧地播種Ⅰ、Ⅱ、Ⅲ級種子均可。百脈根種子硬實率高,播種前要進行硬實處理,處理方法有:有機械法擦傷種皮,用溫水浸泡24小時,晾干再播;
用濃硫酸浸泡20~30分鐘,用清水沖洗干凈,晾干再播,播種量因利用目的而定,種子田條播,每畝0.4~0.5千克,行距30~40厘米。收草地條播,每畝0.5~0.6千克,行距20~30厘米,撒播0.7~0.8千克,與禾本科牧草混播,百脈根占40~50%。播種深度1~2厘米。
播種期因地區間氣候差異而不同,寒冷地區應早春播種,溫暖地區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和秋播,秋播不應遲于8月下旬,要使幼苗有1個月以上的生長期,以利越冬。補播改良天然草地的可以在入冬時寄予過冬播種。
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時,可以單播,也可以混播,常用適宜混播組合草種有草地早熟禾、無芒雀麥、雞腳草、多年生黑麥草、高牛尾草等。混播比例,百脈根占40~50%為宜。在進行純種繁育時,可用根或莖切段扦插繁殖。在補播改良天然草地時,可調整控制利用,以利種子充分成熟,便于藉種子自然落粒,自行繁衍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