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千零一夜》的熱播,迪麗熱巴由一枚連考三年都落敗的小迷妹,變成被花藝大師鄧倫“有心”栽培的花藝師,憑著她對鮮花的認識與獨特的顏色搭配,短短數月在“花加”混得風生水起。花藝師迪麗熱巴把鮮艷的花朵展現在衣服上,洋溢著春天百花齊放的生機與馨香,牡丹花,百花之王,有著寶貴、雍容華貴之意,端莊秀雅,一顰一笑都展現出少女國色天香的獨特韻味,當簡潔雪白色的修身長裙,融入國花牡丹花的印花后更顯出穿著的高潔品質,驚艷連連。

牡丹花自古享有盛名,是著名的花卉。牡丹花花色美艷,花香濃郁,眾多的愛花人士對牡丹花趨之若鶩,因牡丹花花大而香,擁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還被廣泛運用于古詩文化和繪畫作品中,深受人們的喜歡。下面我們一起來走進牡丹花的歷史,品一品這花中之王的韻味。

文化典故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的由來——一個美麗的傳說

從前,在洛陽北邙山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夫妻。小兩口男耕女織,恩恩愛愛,但有一樣不順心,成親三年還沒有孩子。醫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見靈驗。這天,小兩口從一只兇猛的老鷹的爪下救下一只美麗的鸚鵡。鸚鵡知道小兩口的心事,從邙山仙人臺上銜回來了靈芝草。妻子吃了靈芝草,不多久,生了個胖小子,取名叫鸚哥。

鸚哥10歲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種病,好多人染病臥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媽媽也奄奄一息。鸚哥決心找到仙人臺,挖來靈芝草為媽媽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過幾條河,翻過幾道嶺,眼看走不動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爺爺。白胡子爺爺問小鸚哥為啥出遠門,鸚哥說要找靈芝草救媽媽。白胡子爺爺搖頭說,你媽得的是冷熱病,靈芝草治不好。他交給鸚哥一塊石頭,說:“你把這石頭磨成鑰匙,你媽的病才有指望。”說完,白胡子爺爺不見了。

鸚哥來到河邊,找塊青石就磨開了石頭。手磨出血來了,膝蓋跪出血來了,這樣三天三夜,石頭終于磨成鑰匙。白胡子爺爺又出現了。他笑著夸贊小鸚哥一番,說,這鑰匙能打開王母娘娘瑤池的門,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媽媽的命。說完,吹口仙氣把鸚哥送到了天宮。鸚哥用石頭鑰匙開了瑤池的門,找到了金丹葫蘆,倒出一粒金丹。他剛要出門,又想起邙山的鄉親們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蘆來個底朝天,盡其衣兜裝滿金丹。

也許是時間耽誤太久,王母娘娘發現金丹被偷,急忙仗劍追來。鸚哥哪能跑過王母!正在焦急,忽從云縫間見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顧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鄉親們誰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王母娘娘抓住鸚哥,便要處死,白胡子爺爺不知從哪里又冒出來。原來,他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對王母娘娘說:“難得這孩子為鄉親們治病,可饒他不死。”王母娘娘慈悲為懷,點頭應允。仙翁又告訴鸚哥,你撒下的金丹會即刻長出一種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藥治病,定安然無恙。

鸚哥回到邙山,果見滿山遍野都是鮮花。他把經歷告訴了媽媽和鄉親,大家把花根刨出來熬藥湯,喝了病立馬好了。因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變的,人們給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為牡丹。

牡丹與武則天

據說那是一年寒冬,武則天興致大發,約著嬪妃一起飲酒賞雪。突然間,她掃到白雪中有一抹紅,過去細看,竟是紅梅盛開,配著點點白雪,甚是好看。武則天心情大好,忍不住吟詩一首,嬪妃們見女皇開心,都舉杯敬酒,這時有個嬪妃開口:“皇上,這梅花雖美,但也是一枝獨秀,您若下旨讓百花齊放,不是更稱心愿了嗎?”有嬪妃反對到:“現在這個時節,正是梅花開放,待到來年春天,方可百花齊放。”武則天大笑:“春天百花齊放不足為奇,這雪天若是百花盛開,才合我心意。”嬪妃們見女皇已有醉意,便勸她早些回去歇息。

武則天被攙回宮中,興致未減,還想著這百花齊放的事,便寫了首詩: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然后讓宮女拿去燒了報花神知曉。話說花神見到這詔書一時嚇壞了,趕緊湊到一起商量,幾個膽小的花神都道:“武則天心狠手辣,如果不開花,肯定是要怪罪懲戒,咱們就開了吧。”不少花神隨之附和。只有牡丹花神堅決反對:“這百花都有各自開放的時節,一年四季,當遵從規律,武則天這旨下得太不講道理了,咱們不可如此。”眾花神雖覺得牡丹花神說得在理,但內心忌憚武則天,想著還是順從了吧。

到了第二天一早,便有宮女來報,說百花真的盛開了,武則天大喜,本以為只是酒后興起,不想到成真了,她急忙起身去看。只見這桃花、李花、蘭花等一個個全開了,襯著白雪,五顏六色,景象迷人,看呆了文武百官。武則天內心欣喜,正得意著,突然她看到了一片荒蕪的牡丹,臉色頓時沉下來,說到:“百花都遵旨開放,這牡丹花竟敢不開,給我放火燒了。”只見一片熊熊大火,牡丹很快被燒焦了,武則天還不解氣,又下旨把牡丹連根拔了全扔去洛陽邙山,讓牡丹斷子絕孫。

誰知這牡丹花十分堅強,到了邙山,入土扎根。來年春天,滿山開滿了牡丹花。這里的人們很喜歡牡丹花,便家家種植,牡丹仙子很是開心,一到時節,便讓花朵爭相開放。后來,這里的牡丹便有了“焦骨牡丹”的稱號 ,眾花神因欣賞牡丹仙子的氣節,擁戴她為“百花之王”。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于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并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云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并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癡。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即牡丹)數本,植于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游”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向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并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與牡丹

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并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

喜歡牡丹的人們,敬佩牡丹仙子的不懼強權、又敢于為民舍棄自我的犧牲精神,稱這種牡丹為焦根牡丹,贊揚牡丹花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