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馬藺是不能與梁山伯相守的祝英臺所變的花,其外形似蝴蝶,是傳遞愛的使者,那馬藺怎么養殖才好呢?以下是好花網為你整理的馬藺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到你。
馬藺(學名:Iris lactea Pall. var.chinensis (Fisch.) Koidz.);別稱馬蓮、馬蘭、馬蘭花、旱蒲、馬韭等,是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
根莖葉粗壯,須根稠密發達,長度可達1米以上,呈傘狀分布。葉基生,寬線形,高度可達到1250px,寬度0.4~25px,灰綠色,花莖高約250px,2~4朵花。
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蒴果長橢圓狀柱形,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長4~150px,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種子9月份成熟。花期5-6月,果期 6-9月。
馬藺的生長習性:因為馬藺的根系比較的發達,因此它的入土的深度可以達到一米左右,尤其是它的須根不僅稠密而且發達,一般都呈現為傘狀分布,這種特性可以更好的增加它的抗性和適應性。
同時也使它更加的具有縛土呵護保水的能力。一般它在比較惡劣的環境下,會變得相對比較低矮,這些特性可以幫助它更好的去抵抗高溫干旱和水澇等不良的生長環境。
馬藺是一種耐重鹽堿的植物,萌發后的幼苗在土壤含鹽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并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堿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馬藺的繁殖方式:馬藺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進行無性繁殖,但直播種子出苗率相對較低,用成熟的馬藺進行分株移栽繁殖成活率較高。
成熟野生種子絕大多數具有活力,種子發芽的內在潛力很大。經種子活度生化速測法測定,室內儲存的種子與室外土埋貯藏的種子發芽勢分別為90%和88%,但常溫下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很低。
常溫下貯藏時間超過5年的種子,其活力下降。種子變溫儲藏和室外埋土越冬處理比室溫下儲藏發芽率高。種子發芽的溫度范圍為15-30℃。小于10℃或大于35℃時不發芽。
恒溫條件下發芽率普遍很低,一般播前采用溫水浸種或層積處理,提高種子出苗率。馬藺種子硬實率較高,使得馬藺種子在常溫室內培養條件下的發芽率平均僅10%-20%。野生馬藺多以分蘗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種子繁殖方法:將圃地整細耙平,打成2m寬的畦,將種子播撒于條狀溝內,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每平方米用種量為15g左右,每畝產苗量30余萬株,2-3a可達到生理成熟,開花結果。
分株繁殖方法:馬藺根狀莖伸長長大時即可分株,一般可隔2-4a分株1次,在春、秋兩季或花后進行。分割根莖時,每段帶2-3個芽,割后用草木灰或硫磺涂抹切口,稍陰干后再種。一般采用15-500px株行距,每平方米用苗30株左右。三個月后開始分蘗,二年形成固定墩。
提高種子萌發是通過馬藺種子有性繁殖進行綠色地被建植的關鍵技術之一。播前采用溫水浸種、層積處理、濃硫酸浸種等方法,均可破除種子硬實,提高發芽率和出苗率。如對采集的野生馬藺種子經濃硫酸溶液浸泡處理后,其發芽率平均提高30%-50%。
同時,人工繁殖種子基地在中國已經建成,如在吉林和甘肅等地區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馬藺商品種子生產基地,可為大面積建植提供種子來源。
為克服利用馬藺種子發芽進行有性繁殖的局限性,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與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于2002年開展合作研究,篩選出了“成熟種胚-誘導愈傷組織-綠苗分化-繼代增殖-生根-試管苗移栽”等全過程中各環節的最佳培養基和操作程序。
從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馬藺組織培養快繁體系,為實現馬藺快速無性繁殖,大幅度降低馬藺建植成本,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今后開展馬藺體細胞無性系變異體篩選,乃至基因工程改良等生物技術育種工作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馬藺的病害防治
馬藺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一般沒有病蟲害。在衡水地區馬藺常被小地老虎危害,小地老虎一年發生3代,小齡幼蟲將葉子啃食成孔洞、缺刻,大齡幼蟲白天潛伏于根部土中,傍晚和夜間切斷近地面的根莖部,使植株葉片干枯,影響觀賞效果。
藥劑防治: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最好。用5%的辛硫磷顆粒加細土30倍,拌勻后均勻撒在草坪上;或噴灑50%辛硫磷液1000倍液。
生物防治: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成蟲,設置時間從3月初至5月底。燈下放置盛水的大缸,水面撒上機油。
糖醋液的配置方法:紅糖1份,醋3份,水10份,加入少量敵百蟲藥液攪拌均勻。于無風晴天的傍晚放在苗間,天明后收回,將蛾子收集并深埋處理。植株被啃食后,上部葉片死亡,防治后還可從基部鉆出新的葉片,重新恢復往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