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蓮(學名: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植株高8-18厘米。根狀莖匍匐,伸長,肉質,具節,節上生根。莖直立,肉質,圓柱形,具2-4枚葉。葉片卵圓形或卵形,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具金紅色帶有絹絲光澤的美麗網脈,背面淡紫紅色。

總狀花序具2-6朵花,長3-5厘米;花白色或淡紅色,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狀;花瓣質地薄,近鐮刀狀。花期8-11月金線蓮生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溝谷陰濕處。產于中國、日本、泰國、老撾、越南、印度、不丹至尼泊爾、孟加拉國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金線蓮生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溝谷陰濕處。金線蓮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干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

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于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里,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金線蓮是肉質根,適合采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金線蓮的養殖方法

科學選地:金線蓮人工栽培時,植地應選擇在海拔高度較高的林地溪溝邊蔭涼處,這是取得栽培成功的關鍵,要求海拔400m以上,近闊葉林或針闊葉林交混地帶。

要求1月份平均氣溫10攝氏度,7月份平均氣溫25攝氏度,空氣相對濕度70%,常風小或靜風,透光度為30%左右,周圍有水源,土壤結構性能好,最好是呈中性或偏酸性(pH=4.5~6.5)的經風化的黃壤土。

科學栽植:金線蓮的栽植宜淺不宜深,栽后最好覆蓋干凈干燥的苔蘚,株行距為5~10cm*5~10cm,種植后要立即澆定根水以確保成活率。較高海拔的山區宜在春季4~5月份種植,可加速生長,當年收獲。平地低丘應選擇在秋季8~9月份種植,這樣可避免夏季高溫和病蟲害發生傳播的高峰期,提高成活率和產量。

田間管理:金線蓮田間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其成活率和生長及產量。金線蓮的生長周期所需光熱量少,特別忌中午前后的直射強光,故應于栽培地上架設遮蔭棚,調節透光度。

金線蓮需水但又不宜積水,所以澆水量的多少要視苗的發育狀況及其生長的環境而定。栽植后的金線蓮,施肥種類應以遲效性的有機肥料為主,如用黃豆餅經發酵后的稀釋液、豬糞、牛馬糞等農家肥,若能配合噴施葉面肥更好。

通常在每100kg肥液中加少量的硫酸亞鐵,以促進葉色濃綠而富有光澤。在金線蓮的生長季節,每隔半個月還可用0.3%的尿素加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噴1次,連噴4次。

施肥時切忌污染金線蓮葉片,如不慎污染,應立即噴清水。危害金線蓮的因素及病蟲害的發生,大多是由于高溫、通風不良以及受到光與栽培地不清潔所致。故應設法克服這些不良的因素并去除雜草。

采收:金線蓮栽植后4~5個月,株高10cm以上,5~6片葉,鮮重1~2g即可采收。收獲時連根拔起(也可割莖留根再生),抖去泥土,置于陽光下爆曬或用火烘干即成干品。

金線蓮的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在春秋兩季均可進行,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凡植株生長健壯,假球莖密集的都可分株,分株后每叢至少要保存5個連結在一起的假球莖。分株前要減少灌水,使盆土較于。

分株后上盆時,先以碎瓦片覆在盆底孔上,再鋪上粗石子,占盆深度1/5至1/4,再放粗粒土及少量細土,然后用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栽植。

栽植深度以將假球莖剛剛埋入土中力度,盆邊緣留2厘米沿口,上鋪翠云草或細石子,最后澆透水,置陰處10-15天,保持土壤潮濕,逐漸減少澆水,進行正常養護。

播種繁殖:蘭花種子極細,種子內僅有一個發育不完全的胚,發芽力很低,加之種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規方法播種不能萌發,故需要用蘭菌或人工培養基來供給養分,才能萌發。

播種最好選用尚未開裂的果實,表面用75%的酒精滅菌后,取出種子,用10%次氯酸鈉浸泡5-10分鐘,取出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養基的培養瓶內。

然后置暗培養室中,溫度保持25C左右,萌動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莖。從播種到移植,需時半年到一年。組織培養已獲成功,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此法繁殖。

金線蓮的病害防治

①猝倒病:主要為鐮刀菌危害引起,病苗莖基部出現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很快發展至繞莖一周,病部組織腐爛干枯溢縮呈線狀。病勢發展迅速,幼苗迅速倒伏死亡,出現猝倒現象。

②軟腐病:屬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中下部內莖和近地表葉片的葉柄。發病初期很難察覺,中期病癥在莖基約3cm的表皮外出現褐色的壞死斑,葉脈上出現褐色濕腐。植株中下部葉發黃,高溫下呈萎蔫狀,后期表現為全株蔫枯,直立不倒狀,用手輕折即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