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尾草原產于歐、亞的溫帶,歐美各國均有栽培。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區都有種植,但面積較小。貓尾草草質較粗,但仍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適口性好,最適于刈割調制干草,為騾、馬、牛極好的飼料,但羊采食稍差。今天好花網就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下貓尾草的栽培技術。
貓尾草(學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ex DC.)是豆科 ,貍尾豆屬多年生亞灌木植物;莖直立,高可達1.5米.分枝少,葉片為奇數羽狀復葉,托葉長三角形,先端細長而尖,邊緣有灰白色緣毛;
葉柄被灰白色短柔毛;小葉近革質,側生小葉略小,上面無毛或于中脈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脈上被短柔毛,在兩面均凸起,下面網脈明顯;
小托葉狹三角形,小葉柄長密被柔毛??偁罨ㄐ蝽斏謮?,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花梗花后伸長彎曲,花萼淺杯狀,花冠紫色,莢果略被短柔毛;4-9月開花結果。
分布于中國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云南及臺灣等省區。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多生于干燥曠野坡地、路旁或灌叢中,海拔850米以下。
貓尾草的生長習性:多生于干燥曠野坡地、路旁或灌叢中,海拔850米以下。貓尾草喜冷涼濕潤氣候。在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區生長良好。抗寒較強,地溫3~4℃時種子發芽,抽穗期適宜溫度18~19℃。
越冬性好。春季氣溫高于5℃時開始返青,秋季氣溫低于5℃停止生長。較耐淹浸,不耐干旱。在35℃以上的持續高溫干燥條件下,不能安渡夏季。要求中性及弱酸性土壤,以ph值5.3~7.7時為最適宜。
耐堿性較弱,在石灰質含量多的土壤上生長不良。貓尾草壽命較長,一般生長6~7年,在管理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可生活10~15年。在隴中西南部地區產量高而穩定。一般畝產鮮草1000~3000千克,種子20~50千克,與紅三葉混播時畝產鮮草可達5000千克。
貓尾草貓尾草的栽培技術
貓尾草為長壽命植物,一次種植可利用5—6年,管理條件好的話,可利用10—15年。貓尾草種子細小,出苗和保苗均較難,故要選土壤結構良好的地種植,并保證良好的整地質量。秋翻地,翻后及時耙地和鎮壓,達到地平土碎。來不及秋翻的地要早春翻,耕翻深度以不少于20厘米為宜。
夏翻地則應趕在雨季到來之前翻耕,以免多雨貽誤播種。貓尾草也可在早熟作物之后耙茬播種,即前茬作物收獲之后,隨即用圓盤耙滅茬和松土,然后進行播種。貓尾草一次種植多年利用,故必須充分施肥,土壤瘠薄的地更應多施肥。貓尾草對氮肥特別敏感,多施氮,適當地搭配磷鉀肥。
以基肥為主,每667平方米施優質廄肥2500—3000千克,翻地前施入。酸性土壤種貓尾草除應增施有機肥外,尚需施一些石灰,每667平方米50—60千克,耕翻前均勻施入。貓尾草分蘗至拔節期需肥增多,抽穗至開花期需肥最多。
貓尾草在開花以后需肥漸漸地變少,子粒成熟的中后期需肥最少。根據土質和長勢,按需分批、分期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后期以磷、鉀肥為主。施肥宜少施、勤施,以充分發揮肥效。追肥若和灌水結合進行,則效果會變得更好。
貓尾草種子中常混有秕粒和雜質,播前需清選,要求純度達90%以上時才能播種。選好種子,拌入種肥。種肥的用量為每667平方米用種拌顆粒狀復合肥5—6千克,這樣不僅給幼苗生長提供養分,還使下種均勻、出苗好。
播種期因地而異。長江以南各地可春播或秋播,通常以秋播為好,而華北、西北和東北南部也可秋播,但秋旱地區仍以春播為好。春播宜早不宜遲,要搶墑播種,從而能保證出苗。播種量為每667平方米播0.75—1.0千克。
播種方式為條播,行距15—30厘米,播深2—8厘米。播后鎮壓1—2次。貓尾草可與紫花苜蓿、紅三葉、白三葉等混播,以提高產量與品質,還可恢復土壤肥力。貓尾草出苗緩慢,幼苗細弱,不耐雜草。出苗后抓緊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經15—20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
封行之前進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在返青和刈割之后,都要中耕除草1次。當植株生長減慢,葉色變淡,要及時追肥和灌水,一般每667平方米施氮肥10千克,磷肥7.5千克,鉀肥5千克,以促進生長。貓尾草易遭黏蟲、玉米螟等蟲害侵襲,要及早地發現,并且及時噴藥防治。
繁殖方法:貓尾草種子有1層硬殼,播種前需對種子進行種殼破壞處理才能發芽整齊。生產中農戶因種植面積小、用種子量少,常選用硬物(如磚塊)摩擦破壞種殼;
種植面積大,種子用量多,選用小型碾米機碾碎處理。種殼處理后,播種前用30-35℃溫水浸泡12-18天,促進胚芽萌動后即可播種。播種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
直播優點是省工,缺點是出苗不整齊、種植密度不好控制、產量較低;而育苗移栽的優點是生長整齊、密植規格合理、產量高。生產中推薦采用育苗移栽。
病蟲防治:貓尾草的病蟲害少,一般不用施藥。在幼苗時有蝗蟲、蚜蟲為害,可在一定發生量時噴用敵百蟲、敵殺死、吡蟲啉防治。目前未出現為害性較大的病害,可以不進行化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