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花(學名:Forsythia viridissima Lindl.):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金鐘花的果殼、根或葉。采收和儲藏:果,夏、秋季采收,灑干;根,全年可挖取,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葉,春、夏、秋季均可采集,鮮用或曬干。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灌叢中、溪岸、林緣。資源分布:分市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及云南。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主感冒發熱;目赤腫。
植物形態:金鐘花是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全株除花萼裂片邊緣具睫毛外,其余均無毛。枝棕褐色或紅棕色,直立,小枝綠色或黃綠色,呈四棱形,皮孔明顯,具片狀髓。
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3.5-15厘米,寬1-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通常上半部具不規則銳鋸齒或粗鋸齒,稀近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中脈和側脈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葉柄長6-12毫米。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灌叢中、溪岸、林緣。為溫帶、亞熱帶樹種,喜光耐半陰,耐旱,耐寒,忌濕澇,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地半陰坡的平緩地。金鐘花的花語:隱藏在心中的愛
栽培技術:用種子、扦插、壓條及分株繁殖均可,但以扦插繁殖最為方便,春季可用硬枝扦插,夏季也可用做枝扦插。田間管理:移栽時應強修剪,以減少水分、養分消耗,促使成活,干旱時適當澆水,夏季酌施肥料。
采收儲藏:果,夏、秋季采收,灑干;根,全年可挖取,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葉,春、夏、秋季均可采集,鮮用或曬干。
藥用部位: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橢圓狀矩圓形至披針形,長5-14厘米,寬1.5-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上都有鋸齒,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淡綠色;葉柄長0.5-1厘米。
氣微,味苦。果實呈卵球形,長1-1.5厘米.直徑約1厘米,多開裂成兩分離的果瓣,每瓣中間有殘留的膜質中隔,先端向外反卷,基部鈍圓。表面黃棕色至黃褐色,有不規則的縱橫細脈紋,中部至頂部的縱溝兩側分布多數小瘤點,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質硬脆,氣微,味苦。
扦插繁殖
時間選擇:時間的選擇不是特別嚴格,只要溫度處于適宜的狀態就可以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選擇夏季,因為這時候正好處于它的休眠階段。一般來說,可以選擇每年的十一月份到翌年的四月份。
材料的選擇:為了提高成活的幾率,我們選擇材料的時候一定得多加注意。我們最好選擇那些當年生的、并且還沒有木質化的枝條,而且還應該帶著嫩尖兒。它的長度控制在六到十厘米就可以了,不要太長,也不要太短。
基質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河沙當做基質,不過要先經過篩子篩選一下,并且還要用開水消毒。至于插床,在正式扦插之前也得經過消毒才行。
正式扦插:用事先消過毒的剪子將枝條給剪下來,并且將下半部分的葉片去掉。處理好之后,將其放入維生素B12的溶液中浸泡一會兒,二十分鐘左右就行,不需要時間太長。
之后,將枝條插入到基質之中,深度控制在三四厘米上下。每個插條之間的間距可以控制在大約八厘米。都插好之后,澆水,然后覆蓋上一些塑料膜以保溫、保濕。
其他繁殖方式:除了扦插,它這種植物還可以使用播種、分株、壓條等多種繁殖方式,不過它們都不如扦插繁殖的適用范圍廣泛,所以這里就不再具體介紹其步驟了。
肥料:因為金鐘花的生長速度很快,花開的也比較頻繁,因此生長期需要充足的肥料。每個月大約需要施肥三次。但在是酷熱的夏季,可不用施肥。
施肥前要觀察土壤是否較干松,一定要在土壤干松時施肥。施肥后必須用噴壺對其莖、葉撒水一次。避免金鐘花的莖、葉沾染上肥料,導致其腐爛至死亡。
溫度:金鐘花適合在10-28度的溫度之間生長。如果在炎熱的夏季,要及時做好為其降溫的準備,溫度不能超過28度。在秋冬季節,溫度若低于6度,否則會使金鐘花凍傷。
冬季最好擺放在陽光充裕的地方。但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通風是必要的。室內盆栽,金鐘花與其它植物巧配會有意想不到的美景出來。
1、金鐘花在園林中的作用:金鐘花是一種先葉后花的特色植物,它開花時金黃燦爛,景色迷人,多種植于一些園林景區的草坪和路邊以及樹林的邊緣,起到美化環境供人觀賞的作用,特別是把金鐘花成片種植時,它會成分園林景區春天里最誘人的自然景觀,一片片黃色的花海特別壯觀。
2、金鐘花的藥用功效:金鐘花的果殼和根部以及葉子都可以入藥,它們味苦、性寒涼,清熱解毒和消腫是它們入藥以后的重要功功效,平時多用于人類的感冒發燒以及目赤腫痛等疾病的治療,治療效果特別明顯。
3、金鐘花可退燒也可消腫:金鐘花對人類的感冒發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治療果可以把取十到五十克的金鐘花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后過濾飲用,新鮮的金鐘花一樣可以使用,只是用量要大一些。
另外對人類身體的腫毒,金鐘花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治療時多以外用為主,可以把金鐘花五十克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后直接清洗腫痛的部位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