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雀花是國家二類保護植物,別稱白花油麻藤、花汕麻藤、雀兒花等,為蝶形花科菜豆族黧豆屬常綠、大型木質藤本植物,原產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南方地區均有栽培,常攀援在喬、灌木上,頗具觀賞價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禾雀花的花語和傳說吧!
禾雀花為蝶形花科藤本植物,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兒花,一般攀懸在樹上生長。簇串狀花穗,從藤蔓上長出,向下垂掛。花朵約三指大小,為五瓣,多為粉青色,也有粉白色、紫色,甚至紫黑色。
花朵形狀酷似一只頭向上尾巴向下的小鳥,花莖像鳥尖尖的喙,花萼像鳥的頭部,花瓣像鳥身,其中有兩片花瓣會卷攏成翅膀狀,神形兼備,栩栩如生,花、鳥難辨。
每年春天的三四月間,禾雀花便一串一串地開在藤蔓上,就象一串串垂掛在藤蔓上的小鳥,每一串多則四五十朵,少則十朵八朵不等,一串串一掛掛,有如萬鳥棲枝,蔚然壯觀,令人嘆為神奇,極具觀賞價值。
禾雀花花語:歡快、快樂
禾雀花開花的時候呈現出一簇一簇而且是串狀的花穗來,直接生長在那藤蔓上的。雀兒花的花的形狀好像是雀鳥的形狀,十分生動可愛,吊掛成串的時候就好像是禾雀群飛舞。
花分為五瓣,多為白色的,也有粉紅色、紫色的花卉,甚至是會有紫黑色的雀兒花,每朵花就好像是一只小小鳥。而且是每串二三十朵不等,串串都會下垂,就好像是有千萬支鳥棲在那枝頭上,神形兼備生動,令人嘆為觀止十分壯觀。
禾雀花傳說:
有一年的收割時節,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回到家鄉增城四處云游,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的一種,又叫禾花雀)不但飛到稻田里偷吃稻谷,糟踏糧食,還飛到曬谷的地堂大模大樣地猛吃,讓曬谷的鄉親又急又恨。
何仙姑停下腳步,看著曬谷的鄉親們拿著掃帚、樹枝在地堂上東奔西跑,忙個不停地驅趕,可那些嘴饞的家伙,你從東邊趕,它們就飛到西邊吃;你從西邊趕,它們又飛到東邊吃。
鄉親們眼巴巴地看著大群禾雀啄食著自己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既痛心疾首,焦急萬分,卻又奈何不了禾雀們的搗蛋。而禾雀們不但嘰嘰喳喳地嘲笑鄉親們無能。
還說什么:“我們天生就叫禾雀,所以我們就有權遍吃天下的禾糧。”何仙姑見此情景,覺得這群頑皮的禾雀太過分了,為了鄉親們,她決定懲治它們一下。
何仙姑便順手從山邊址下一根野藤,隨手一揮,念動咒語,使出法術,一下子把禾雀全捆綁起來,一串一串地掛到附近山野里的大樹上,只準它們在三、四月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后現身,不得在稻谷收割時節出來。
從此,谷黃稻熟的時候,這里再沒有禾雀出來偷吃鄉親們的稻谷了。而在我們增城的大山里,自此也就多了一種美麗而酷似禾雀的花,叫禾雀花。
鄉親們感恩于何仙姑的功德,年年都在農歷三月初七何仙姑出生的日子和農歷八月初八何仙姑得道成仙的日子,絡繹不絕地到仙姑家廟和荔城、石灘、正果、派潭等地的仙姑廟、仙姑祠敬祀何仙姑。久而久之,仙姑誕和仙姑升仙這兩個日子便變成了隆重的民間習俗,成為何仙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禾雀花的作用
1、觀賞價值:禾雀花的藤蔓四季常青,三月至五月為花期,開花時顏色多變,初開時為淡綠色或者乳白色,盛開時色為檸檬黃,再變為粉紅色、橙紅色。
在許多風景區都有廣泛的種植,且養殖條件并不苛刻,無論是風景區中大規模的種植園還是在家中盆植的方式,都受到了廣大花友的熱烈歡迎。
2、食用價值:新鮮的禾雀花味道奇特香甜,做法多樣,還可與肉類煮湯,但該花屬寒性,烹飪時尤其是煲湯時要將禾雀花中間的蕊拔去。
煎炒均美味可口,酥炸禾雀花、白灼禾雀花、上湯禾雀花、涼拌禾雀花、清炒禾雀花、禾雀花糕、肉汁禾雀花湯等,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其氣味。具有清熱降火,滋潤保腎的效用。
3、藥用價值:禾雀花的藤可以入藥,活血和舒筋是它最主要的藥用功效,它味苦、甘、性溫,平時多用于人類的腰腿疼痛和四肢麻木等不良癥狀的治療,有時可以用于女性月經不調和月經量少的治療,治療時可以取十到十五克禾雀花的藤加清水煎制后食用,治療效果比較明顯。
千雀花的花期較短,一般情況下是在每年3月至4月下旬開花,花期40天左右。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節前后繁花似錦,吊掛成串猶如禾雀飛舞,頗具觀賞價值,因此非常適合種植在公園、庭院等作為觀賞花卉,風情萬種,頗具觀賞價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