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薊(學名:Ageratum conyzoides L.):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時又不足10厘米。無明顯主根。莖粗壯,基部徑4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或自中部以上分枝。全部莖枝淡紅色,或上部綠色,被白色塵狀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開展的長絨毛。

葉對生,有時上部互生,卵形或長圓形,有時植株全部葉小形,基出三脈或不明顯五出脈。頭狀花序4-18個在莖頂排成通常緊密的傘房狀花序,總苞鐘狀或半球形,寬5毫米。

總苞片2層,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花冠長1.5-2.5毫米,外面無毛或頂端有塵狀微柔毛,檐部5裂,淡紫色。瘦果黑褐色,5棱。花果期全年。

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河邊或山坡草地、田邊或荒地上。原產中南美洲。作為雜草已廣泛分布于非洲全境、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地。

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區都有分布。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歸化野生分布的;在浙江和河北只見栽培。

藿香薊的花語:有“敬愛”之意,是天蝎座守護花和8月14日出生者的生日花。

藿香薊又名勝紅薊,菊科霍香薊屬。原產于墨西哥。廣東稱咸蝦花、白花草、白毛苦、白花臭草,云南稱重陽草,貴州稱膿泡草、綠升麻,廣西稱臭爐草。云南保山又叫水丁藥。

主要價值

由低海拔到2800米的地區都有分布。中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有栽培,也有歸化野生分布的;生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河邊或山坡草地、田邊或荒地上。在浙江和河北只見栽培。

霍香薊株叢繁茂,花色淡雅、常用來配置花壇和地被,也可用于小庭院、路邊、巖石旁點綴。矮生種可盆栽觀賞,高桿種用于切花插瓶或制作花籃。供花壇,盆栽,地被,花境,綴花草坪等以及覆蓋地面材料。

此外,在非洲、美洲居民中,用該植物全草作清熱解毒用和消炎止血用。在南美洲,當地居民對用該植物全草治婦女非子宮性陰道出血,有極高評價。而在中國民間則常常用全草治感冒發熱、疔瘡濕疹、外傷出血、燒燙傷等。


藿香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住在深山里的人家,只有哥哥和妹妹兩人相依為命,妹妹名叫霍香。不久,哥哥娶親了以后長期從軍在外,家里只剩下了姑嫂二人。

姑嫂二人的關系很和諧,平日里相互體貼,每天一塊兒勞作,一起操持家務,日子也過得很安穩。有一年夏天,天氣十分悶熱,加上連日的勞累,嫂子突然就病倒了,她的樣子看上去十分難受,渾身無力,發熱惡寒、還伴隨著頭痛惡心。

霍香趕緊將嫂子扶到床上,說:“您看來是中暑了,別擔心,咱家后山上就有一種帶香味的草藥可以治暑熱。我馬上上山去采藥,早日治愈你的病。”嫂子擔心霍香一個小姑娘家獨自出門不安全,勸她別去。霍香卻執意進入深山去采藥。

直到天黑以后,霍香才提著一筐草藥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只見她兩眼發直,精神萎靡,一進門便撲倒在地,癱軟成一團。嫂子連忙起來扶起她并詢問緣由,才知她在采藥的時候,不慎被毒蛇在右腳上咬了一口,中了蛇毒。

嫂子一下緊張起來,趕緊除去霍香右腳上的鞋襪,只見在霍香的腳面上留有兩排明顯的牙印,右腳已經變得非常紅腫了,甚至連整個小腿都變得腫脹了。

嫂子驚叫一聲,馬上抬起霍香的右腳,準備用嘴幫她將毒汁吮吸出來。霍香害怕嫂子也中毒,死活阻止了他。嫂子的呼救聲引來了鄉親的注意,可是等他們將郎中找來的時候,卻已經晚了,霍香不幸離世了。

嫂子用藿香采回來的藥草治好了病,并和鄉親們一起埋葬了霍香。為紀念藿香的付出,嫂子就將這種帶有香味的藥草稱為“霍香”,并讓村民們將這種藥草種植于房屋附近、地邊路旁等處,這樣就可以隨采隨用了。

自此“霍香”草的名氣越傳越廣,許多中暑患者都用它來治病。由于是藥草,久而久之,人們就在“霍”字的頭上加了個“艸”字偏旁,“霍香”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