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菊又名紐約紫菀,為菊科,紫菀屬宿根花卉.須根較多,有地下走莖,莖叢生、多分枝,高60厘米至100厘米,葉呈線狀披針形,光滑,幼嫩時微呈紫色。

在枝頂形成傘狀花序,花藍紫色,花期為10月。荷蘭菊為多年生草本。株高50— 100cm。葉片橢圓形,頭狀花序,單生,藍色。

生長習性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性強,在我國東北地區可露地越冬。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耐寒性強。也耐于炎熱,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腐葉土。花期8-10月。

荷蘭菊花繁色艷,適應性強,特別是近年引進的荷蘭菊新品種, 植株較矮,自然成形,盛花時節又正值國慶節前后,故多用作花壇、花境材料,也可片植、叢植,或作盆花或切花。

栽培技術

合理選擇地塊 荷蘭菊是旱作物,需選擇交通便利、靠近水源的地塊。要求質地疏松、土粒細碎、透氣性較好、pH6.5~7的沙土或沙壤土。

選擇優良品種 據該地的多年種植,一般選用荷蘭進口種子,品種為Fogus、Tabor、Vintor等,其容易栽培管理。

做好播前準備 及早規劃、建立田內外溝系。在畦長30m處開1條橫溝,溝寬35cm、深35cm;每10畦建立1條骨干豎溝,溝寬30~40cm,深40cm;圍溝寬40cm,深50cm;田外溝深80~100cm,確保排水暢通。

及早進行土地耕翻,施好基肥,畝施硫酸鉀復合肥10~15kg;南北向做畦,畦面寬90cm,播3行,溝寬30cm、深30cm以上,增強土壤通透性。

適時播種 根據近幾年的種植經驗,最佳播期為7月25日~8月15日。播種過早,會提前抽薹,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失去了肉質根的作用;播種過遲,根莖越冬受損,影響肉質根的質量。

精量播種 在畦上,按行距30cm進行條播,一般每畝用種50~60g(2.5~3萬粒)。

播種方法

大面積播種選用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1cm,播后檢查覆蓋厚度。如遇雨天,可人工手播補充。

及時覆蓋

播種后先澆水、再蓋草,蓋后注意檢查出苗和濕度情況,適時揭去覆蓋物,防止高腳苗。這樣可預防高溫曝曬和暴雨沖刷對荷蘭菊的影響,確保苗齊、苗勻。

及時間苗

第1次間苗在5~6葉期進行,株距6~7cm,用小刀輕輕割去要間去的苗;第2次間苗在9~10葉期進行,株距13~15cm,可把苗連根輕輕拔去。同時結合清溝,松土、除草。

適時合理追肥

在菊苣生長中期,葉色明顯褪淡。生長差的田塊,要追施少量硫酸鉀復合肥,畝用量5kg,或用氨基酸高效液肥進行根外追肥,切忌過量使用化肥。

栽培管理

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耐寒性強.也耐干旱和炎熱,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腐葉土。分根法多在春季4月至5月間新芽生長后進行,將根掘起,用刀分割,每塊應保留3個至5個芽,然后栽植、踩實、澆水。

扦插法一般在5月至6月間,剪取嫩梢長5厘米至6厘米,有3節至4節的作插條,插床以沙質土或粗沙為好,適當遮蔭,保持濕度,插后半月左右即生根,待根生出后即可移于露地栽培或上盆。

盆栽應用肥沃的培養土,將分株或扦插的小苗上盆,注意澆水,及時追肥,多用人糞 尿、豆餅水、馬糞水等。小苗用肥少,可7天至10天追肥一次,秋后肥料加濃,花蕾形成后應4天至5天一次。

生長期按需要應及時修剪。花后,剪去地上部分,將盆放置在冷室越冬。如在暖房中,可將植株從盆中扣出,栽到30厘米深的池內,擠在一起,上面覆土或蓋草越冬。

其露地移栽多在春季4月至5月進行,選向陽、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栽培。整地時要充分施堆肥或廄肥為基肥,栽好踩實、澆水。出苗后或開花前在根四周開溝施肥,澆透水。平時天旱時要注意澆水。

在生長期間按不同的栽培目的可以進行幾次修剪整形,進入9月后不應再修剪,防止剪掉花蕾,影響開花。其易發生 蚜蟲、紅蜘蛛,主要危害葉片和莖部,造成葉片枯黃,影響生長,可用樂果1000倍至1500倍液防治。

種植的方式與時間

可以采用分株、扦插、播種等方式進行種植。分株可以在春季與秋季進行,正常情況下是每隔3年進行一次分株;扦插可以在春季與夏季進行。

選取較嫩的枝條剪下,插入土壤中,大約18天至20天就可以生長新的根須;播種可以在每年的4月進行,播種后大約12天至14天就可以看到萌芽發出。

養殖要點

荷蘭菊為頭狀花序,密生,花期8-9月份,花色有藍、紫、紅、白等。常用播種、扦插和分株繁殖播種4月春播,播后12—14天發芽,但優良品種易退化。

扦插在春、夏季進行,剪取嫩莖作插條。插后18—20天生根.分株在春、秋季均可進行,一般每3年分株1次. 為了使期株型豐滿,花繁色艷,在栽培中應注意:

蟲害防治

荷蘭菊的主要病害有花葉病、黃化病、菌核病、白粉病和銹病等,因此,連作田塊在培土前應進行土壤消毒,可用65%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

危害荷蘭菊的主要蟲害是地下害蟲和夜蛾類害蟲。在整地時用辛硫磷或丁硫克百威等防治地下害蟲,9月下旬用農地樂加阿維菌素防治斜紋夜蛾等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