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是比付出更難的功課

在《火星情報局》中,張宇曾告誡女人們:“姑娘,千萬不要嫁給在你面前搶著買單的男人。”

因為這種男人,“不是窮,就是不自信”。窮,可能是經濟上的,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也就是 “心窮”,他不自信,卻又要面子。

搶著買單的女人呢?我也認識很多,一起吃飯、看電影,她們總是搶在前面付賬。有時候說好了換我請客,她也總能找出理由自己請。

直到有一次我問她:“請人吃飯是不是比被請更有優越感、更有幸福感?如果是的話,能不能把這個機會也留給別人呢?”

她恍然大悟,說:“我從來都沒有這么想過,只是不想欠別人人情,是一種習慣。”

害怕虧錢,不懂接受,是一種“助人者綜合癥”,他們喜歡幫助人、對別人的需求很敏感,但是很多時候卻忽略的自己的需求。對他們來說,滿足別人的需求比滿足自己更重要,因為他們需要通過為別人付出來肯定自己。

這種人格很難進入親密關系,因為他和關系是對立的,一個人只想付出、不會接受,本質上是在維持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如果在親密關系當中,有一方是永遠無條件的付出的,另外一方面會感覺到窒息。

持久的關系,是付出與接受的平衡。學會接受,是比學會付出更難的功課,因為你需要有更強大的自信,去相信自己值得別人的愛與付出。

最不應該虧欠的人,是自己

《心動的信號》中有一個女生,向天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金融機構工作,是人們眼中的學霸、獨立新女性。

追她的男生為了送她上班,瞞著她每天多繞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向天歌得知后,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她回送他禮物,請他吃飯。

席中,男生說:“一般人是不知道怎么拒絕,你是不知道怎么拒絕,也不知道怎么接受。”

一句話戳中了向天歌的淚點。她說從小到大媽媽就告訴她,接受別人的禮物,一定要等價地還回去。男生說,其實自己每次送她的時候,也很開心,因為他以前從來沒做過這樣的事。

緊接著張雨綺想起自己的一個閨蜜,從小到大媽媽就教她不能花男人的錢,不要接受男人的禮物,她現在很能干,獨立,還養著老公…

閨蜜的媽媽很后悔,一見到張雨綺就說:“這么教是沒錯,但是不能過火。”曾經問一個35歲的單身朋友,“你覺得被人愛著是一種什么感覺?”她回答說:“害怕。”

害怕自己不夠喜歡他,成不了他理想中的女朋友;害怕他今天喜歡自己,明天可能就變心,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讓人一直喜歡下去的魅力。

害怕被愛,是潛意識里相信,愛是有條件的,因為他們從原生家庭得到的愛一直是“有條件的”。

只有自己成績好或者聽話乖巧,才能得到父母的表揚和夸獎;比起“別人家的小孩”,自己在父母眼中永遠做得不夠多、不夠好;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別人;父母為你付出這么多,你不能讓父母失望…

我們會把父母間這種“有條件的愛”、不平衡的關系帶入到親密關系之中,就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擔心對方不是真正愛你,會在付出時有優越感、在接受時有愧疚感。

我們不知道,親子關系本身就是不平衡的,父母付出、孩子接受,不需要任何條件,這是大自然的法則。

在各種關系當中,無論你是一個習慣索取的人,還是一個傾向于不斷付出、不愿意向對方要求,不愿意接受的人,都不能擁有持久的幸福。因為最好的關系,是你不擔心付出沒有回報、也“敢虧欠”的施受平衡。

21天療愈原生家庭,活出自我能量

每個人都要“出生”兩次:第一次的出生是從媽媽的子宮里出生,第二次的出生就是我們從孩子到成年,經歷了很多的反抗、逆反,最終我們愿意接納承認我們的父母,微笑著對不完美的父母說:“謝謝你給了我生命,接下來,我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了。”

需要我們“認清自己的人生模式—接受父母原本的樣子—感恩父母的饋贈—與家族能量鏈接—告別受害者思維”,最終超越原生家庭,活出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無法從父母那里獲得榜樣力量,無法活出自己的男性力量或女性力量,沒有學會如何與父母建立關系的邊界。不敢享受金錢和財富,總是被原生家庭物質匱乏的體驗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