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企業比作是運動場,那基層就是運動員,中層就是教練員,高層就是裁判員。基層只做事不做人,中層既要做事情又要做人,高層不做事只做人。
對于考核基層運動員,金牌就是目標,沒資格指手畫腳,多做少說,目標就是金牌,把事情做好,達到目標,這就是標準,其他的別談。
一切用數據說話,把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把不好的事情也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就是優秀的基層,這樣才能談做人。
對于考核中層員工,就是教練員,教練員既要做事又要做人。因為好的教練員是拿過金牌的運動員,有傳承,也有經驗的創新。
這樣的教練員,必須既做事又做人,也就是說,既要做好工作,也要帶好團隊。做人做事相結合,做人無私則無畏,做事無私也有畏。這樣,才是合格的中層。
而對于考核高層,就是裁判員,裁判員就是只管人不管事。因為高層只負責用好人,該管則管,不該管千萬不要管。給下面的人多留點空間,允許犯錯,這樣才能使下屬迅速成長。
才能、德行、胸懷,這就是檢驗基層、中層、高層的用人標準。
才能和胸懷大家都能理解,需要解釋一下的是中間的德行,什么是德?即品格;什么是行?即性格。
一流的人:品格為方剛毅,做人如山,以不變應萬變,性格為柔韌圓通,做事如水,以萬變應不變。這就是德行。
在用人方面,沒有這樣正確的用人理念,招來人也是白招。到最后,為了壯大實力而盲目擴充人數,越招越大,只會成為泡泡糖,一戳就破了。
一般的企業在用人理念方面,講的就是文憑、職稱、閱歷、資歷、道德。但企業不是政界,不是學界,更不是單純的慈善事業,在用人方面,更應該考慮的是水平、稱職、能力、奉獻、風格。
心態,不只是對下屬,而是作為企業來說,面對所有人的時候,應該用什么心態。
企業不是政府,不是做學術研究,更不是慈善機構,所以在企業里的任何一個人,面對的人群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部下,第二是領導,第三是客戶。
很多人說“您是我的上帝”,說客戶是上帝,客戶是衣食父母,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的聲音。隨著與時俱進的今天,在企業家的內心深處,是否反思過,真正第一的上帝到底是誰?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賞識的部下。
我一直提攜厚侍的人,為什么要這樣做?真正想把人用好,就是把你想用的人當上帝,要說出來,更要做出來。
想要培養下屬,先給下屬做好下屬,想要鍛煉秘書,先給秘書當好秘書,想要有稱職的部下,先給部下當好部下,想要下屬做好服務,先給下屬做好服務。不要擺譜,可以講資格老,但絕對不能講老資格。
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層,對部下,都須從思想到行為都表露出這么一個心態:“我能為您做點什么?我還能為您做點什么?您能讓我為您做點什么?”這樣的心態,才能符合企業的需求。
舉個例子,和團隊一起吃飯,會有下屬給你敬酒,而作為領導的你,能不能先給下屬敬酒?能不能用實際行動為團隊服務一次?
第二上帝就是尊敬的領導,領導咋說我咋辦,用腳踏實地去落實領導的壯志凌云。領導發話,我們就必須把好的事情做得更好,麻煩的事情也做得盡善盡美。
具體落地怎么做?定標準一絲不茍,樹品牌十全十美,做項目百璧無瑕,搶進度千方百計,保安全萬無一失。
第三上帝是忠實的客戶。
作為決策層,外樹一面醒目旗幟,內斂一支精英團隊,做到最后,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做到大精強優或專特精美,把第一上帝(賞識的部下)和第二上帝(尊敬的領導)服務好,第三上帝(忠實的客戶)就自然有了。
需要說明的是,客戶雖然排在第三,但同樣是上帝。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短缺經濟的年代,但在今天是行不通的。在用人方法上,你要記住,只要是人物,都是有爭議的,只要是人才,都是個性的。
很多國家歷屆選舉時,最后選出的總統,票數都不會過半,這說明領袖也會有爭議,企業用人也應如此。只有企業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這樣才有可能基業長青。
如何留住人?理順為三個層面。
對基層的人員,方式是用待遇留人,因為基層人心地純樸且待遇少,他們需要錢,能多厚待他們就盡量地厚待他們;人不能把錢帶進棺材,那為什么不能多用之于民呢?讓基層的人過更好的生活,使得基層人更努力地工作,這不是雙贏嗎?
對中層的人員,方式是用情感留人。單純的物質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只有用真感情去交往,把這些人當成家人對待,可以嚴厲,也可以寬容,可以賞識,也可以譴責。這樣,中層員工才會把公司當做家,投入更多的心血。
對高層的人員,方式是用事業留人。這個層面的人往往都能獨擋一面,也確實想有番作為,闖出自己的天空。待遇和情感的投入,無法滿足。
他們需要的是一份事業的尊嚴,給他們平臺和施展的空間,給他們財力和物力的支持,甚至讓他們成為你的合伙人,又有何不可?
如何用人才算成功?也就是所謂的“成功用人”,只要做到這五句話:“敢于否定,勇于創新,善于善敗,樂于取舍,成于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