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不容易,所以才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說法。職場也不容易,現在普遍焦慮的大眾情緒就是鐵證。
從前,流傳著官場、情場、賭場之類的說法,現在這些“場”都帶著貶義,提起來難登大雅之堂,人們平時說得最多的,是職場。
提到職場,一般是兩種表現,失意和得意,失意時感慨,得意時激昂,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孟郊。
中年孟郊,再次落第,有《再下第》詩:“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鍥而不舍屢敗屢戰,終于老年登科,有《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落第后身體被掏空的感受,登科后志得意滿的神情,只字片語中,躍然于紙上。
科舉考試,為國取士,登科的少,落第的多,一如而現在的職場現狀,得意的少,失意的多。
為什么職場失意?原因想必很多,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具體問題只能具體分析,無法詳談。此時所能做的,只能從大方向上進行歸納,我認為大概有如下兩處思想源頭。
“高估自己的貢獻,于是感覺不公。”這是職場失意第一處思想源頭。
正常公司一般每年都會評優秀、評先進,那些得了榮譽和獎金的人自然是很開心,但沒得榮譽的人呢,肯定是不開心。
不但不開心,而且往往夾帶著強烈的不甘。憑什么他是優秀我不是,我做的事不比他少?憑什么他是先進我不是,我出的活兒不比他差?他的貢獻還沒我大呢,為什么不評我?
幾個人的小團隊尚且意見不一,更別提千百人的大團隊了,因為每個人都覺都會認為自己的貢獻很大。即使別人真的很優秀,有突出的成就擺在那里,心里也只是覺得他就比我強那么一丟丟,如果他能評上優秀,那么我也肯定夠格。
這種不公平的感覺,會嚴重影響工作積極性,總覺得領導區別對待,自己懷才不遇,于是本來能做好的事情,也懶得去盡善盡美,敷衍一下得了,成了當初自己討厭的“老油條”。
對于這樣的下屬,領導自然是不會重用的,于是在不知不覺中就掉進了一個惡性循環陷阱,不看重——不賣力——更不看重——更不賣力……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牢騷滿腹,裹足不前。
為什么人會看重自己而輕視別人呢?這里有深層的心理原因。心理學家們注意到了這個現象,經過研究后提出了一個概念:虛假獨特性效應。
所謂“虛假獨特性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總認為自己是超凡出眾的,品德高于一般人,才智高于一般人。這些想法滿足了人們提升自我形象的心理需求,然而實際上,這種感覺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幻覺。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小團隊,只有4個人,公司給出的團隊總成績是100分,并要求每個人自己給自己打分,即自己為團隊成績貢獻了多少分。團隊總成績,就是各人貢獻分之和。
理論上說,4人總得分100,人均就是25分,然而,在這種自己給自己打分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低于25分的分數。
甲給自己打40分,乙給自己打35分,丙給自己打50分,丁給自己打45分,按照員工自己的計分方式,團隊成績應該是170分,然而,總成績早就明擺在那里,100分,這憑空多出來的70分出自何處,就出自“虛假獨特性效應”。
如若懷疑,你可以在自己的團隊里重復這個實驗,就會發現,肯定不會有人給自己低于平均分的分數,既然大家都高于平均分,這平均分是怎么得來的?顯然是個偽命題。
“低估自己的潛力,于是不敢行動。”這是職場失意第二處思想源頭。
現在的職場人,想法太多,行動太少。最不缺的是天馬行空的想法,最缺的是腳踏實地的行動。很多時候限制行動的不是條件,而是思想。
理論基礎很重要,但實際行動更關鍵。比如一個旱鴨子想學游泳,羨慕孫楊的矯健,于是在電腦上研究孫楊的游泳動作。即使你窮盡心智,動用一切新技術手段,做到如庖丁解牛般細致和流暢,但只要你不下水,就一定學不會游泳。
我見過許多很有想法的年輕人,但真正把想法付諸行動的,鳳毛麟角。不敢行動的人,有很多具體理由,但最核心的,就是低估了自己潛力。
人往往會高估自己一年的變化,卻低估自己十年的變化。
年初,很多人信誓旦旦要在今年做一件大事,但夢想成真者少之又少。十年前,很多人會暢想未來,雖然進展緩慢,可是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堅持,十年后的變化一定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越了當年的設想。
促成兩德統一的前德國總理科爾有一句名言,“要么現在,要么就永遠不可能。”一件事情如果你很想去做,宜謀定立動,行動的最佳時機,首推過去,其次是現在。明天,永遠是個爛主意。
有人會說我不行動,是因為有很多困難,可是世界上哪有什么不困難的事情呢,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做到萬事俱備。有困難,克之而行,是為成長。沒有行動,何來成功。畏懼困難,其實就是不自信,而不自信,不正是低估自己的潛力么。
說到底,職場失意的源頭只能在自己身上找,一切客觀原因都是主觀原因的表象。
高估自己的貢獻,低估自己的潛力,這兩件事犯起來很容易,要避免或改正,卻是非常困難。因為這是一種源自本性的心理特點,改變思想,本身就是一項艱巨任務。
至于該如何避免怎么改正,就只能見仁見智了,憑自己的認知和感悟去做正確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