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吐珠(學名:Clerodendrum thomsonae Balf.):馬鞭草科灌木,幼枝四棱形,被黃褐色短絨毛,老時無毛。葉片紙質,狹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

聚傘花序腋生或假頂生,二歧分枝;苞片狹披針形;花萼白色,基部合生,中部膨大,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漸尖;花冠深紅色,外被細腺毛,裂片橢圓形。

核果近球形,徑約1.4厘米,內有2-4分核,外果皮光亮,棕黑色;宿存萼不增大,紅紫色。花期3-5月。龍吐珠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半陰環境,不耐寒。分布于熱帶非洲西部、墨西哥,中國有栽培。

攀援狀灌木,高2-5米;幼枝四棱形,被黃褐色短絨毛,老時無毛,小枝髓部嫩時疏松,老后中空。

葉片紙質,狹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10厘米,寬1.5-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全緣,表面被小疣毛,略粗糙,背面近無毛,基脈三出;葉柄長1-2厘米。

聚傘花序腋生或假頂生,二歧分枝,長7-15厘米,寬10-17厘米;苞片狹披針形,長0.5-1厘米;花萼白色,基部合生,中部膨大,有5棱脊,頂端5深裂,外被細毛,裂片三角狀卵形,長1.5-2厘米,寬1-1.2厘米,頂端漸尖;花冠深紅色,外被細腺毛,裂片橢圓形,長約9毫米,花冠管與花萼近等長;雄蕊4,與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柱頭2淺裂。

2-10月的生長適溫為18-30℃,10月至翌年2月為13-16℃。冬季溫度不低于8℃,5℃以下莖葉易遭受凍害,輕者引起落葉,重則嫩莖枯萎。營養生長期溫度可以較高,30℃以上高溫,只需供水充足,仍可正常生長。而生殖生長,即開花期的溫度宜較低,約在17℃左右。

花語和象征代表意義:珍貴純潔、內心熱誠 。

植物學史:在十八世紀中葉,英旅行行家科斯·湯姆森去非洲游歷,無意中看到許多黑膚姑娘,用龍吐珠花串成頸鏈,飾持胸前,一黑一白,反差強烈,引起莫大興趣,于是采得種苗帶回試種。

當時植物學家認為他是第一個發現者,遂以他的名字命名。到十九世紀末期,馬里開始經營這種花草,自行改名為“珍珠寶塔”,這比用人名確勝一籌。

到了二十世紀初,龍吐珠進入荷蘭的國際花市,初時銷售量極少,有個華僑工人方福林針對花客喜愛吉祥的心理,建議改用“龍吐珠”的花名來招徠顧客,立即受到老板的采納。結果生意非常興隆,幾乎遠銷世界各地。此后,龍吐珠之名就流行全球了。

病害防治:龍吐珠屬馬鞭草科,會生葉斑病,是半知菌感染所致。起初只是一個個小褐點兒,如不及時治療會產生大片的黑斑,葉片枯黃死掉。所以,一旦發現生病,應立即用百菌清8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隔7-8天一次,連續2-3次,可基本痊愈。

主要蟲害有介殼蟲、白粉虱等,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至1500倍液噴灑。對土壤偏堿而造成的葉片不能正常舒展,葉片失綠發黃,可用0.2%硫酸亞鐵溶液澆灌。對花葉病和真菌病,要及時清除脫落的病葉,加強通風,保持葉片干燥,可控制病情。

主要價值:該種為美麗的觀賞植物,開花時深紅色的花冠由白色的萼內伸出,狀如吐珠。花形奇特、開花繁茂,其花皆屬苞片組成的棱形花萼,像一個個奶白色的“楊桃仔”。

在它尖端的裂口間,吐出五根絳紅的花兒,疏密勻稱地布滿在葉片之上,如同把蘊藏生命之火的紅珠,吐完一顆又一顆。一般盆栽因受剪枝的限制,植株長得很矮。

主要用于溫室栽培觀賞,可做花架,也有作盆栽點綴窗臺和夏季小庭院,與供公園或旅游基地砌作花籃、拱門、涼亭和各種圖案等造型,為游客增添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