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學名:Erythrina variegata Linn.)豆科、刺桐屬,落葉喬木,高約20m,干皮灰色,具圓錐形皮刺,花期3月。莢果呈念珠狀,種子紅色。 原產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

原產熱帶亞洲,即印度、馬來西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臺灣、浙江、貴州、四川、江蘇等地均有栽培。是阿根廷國花,福建省泉州市市花, 日本沖繩縣縣花,中國吉林省通化市市花。

刺桐是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褐色,枝有明顯葉痕及短圓錐形的黑色直刺,髓部疏松,頹廢部分成空腔。羽狀復葉具3小葉,常密集枝端;托葉披針形,早落;葉柄長10-15厘米,通常無刺;小葉膜質,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寬15-30厘米,先端漸尖而鈍,基部寬楔形或截形;基脈3條,側脈5對;小葉柄基部有一對腺體狀的托葉。

總狀花序頂生,長10-16厘米,上有密集、成對著生的花;總花梗木質,粗壯,長7-10厘米,花梗長約1厘米,具短絨毛;花萼佛焰苞狀,長2-3厘米,口部偏斜,一邊開裂;花冠紅色,長6-7毫米,旗瓣橢圓形,長5-6厘米,寬約2.5厘米,先端圓,瓣柄短;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龍骨瓣2片離生,雄蕊10,單體;子房被微柔毛;花柱無毛。

莢果腫脹黑色,肥厚,種子間略縊縮,長15-30厘米,寬2-3厘米,稍彎曲,先端不育;種子1-8顆,腎形,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暗紅色。花期3月,果期8月。

主要特征是刺黑色;花萼佛焰苞狀,偏斜,分裂到基部,不為2唇形,龍骨瓣2片分離,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種子紅色。

生長習性:刺桐常見于樹旁或近海溪邊,或栽于公園。原產印度及馬來西亞等地,性強健,萌發力強,生長快,開花時新梢可長達1.5米,花序長達50厘米,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的環境,耐旱也耐濕,對土壤要求不嚴,宣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甚耐寒。南京地區露地栽植稍加覆蓋可越冬,但盆栽要放入溫室方才安全。

繁殖方法:繁殖以扦插為主,也可播種。扦插,于4月間選擇1-2年生,生長充實、健壯的枝條剪成12-20cm的枝段作插穗,插入砂土中。插后要注意澆水保濕,極易生根成活。苗應置于半陰處,經常保持盆土濕潤。當插穗上長出紅色的小芽時,即表示已經生根。扦插成活的幼苗,可在翌春分枝定植。

主要價值:

刺桐適合單植于草地或建筑物旁,可供公園、綠地及風景區美化,又是公路及市街的優良行道樹。花美麗,可栽作觀賞樹木。本種生長較迅速,可栽作胡椒的支柱。

刺桐樹皮或根皮入藥,稱海桐皮,祛風濕,舒筋通絡,治風濕麻木,腰腿筋骨疼痛,跌打損傷,對橫紋肌有松弛作用,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但有積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現為心肌及心臟傳異系統的抑制。樹皮含生物堿下箴刺桐堿(hypaphorine, C14H18O2N2)、刺桐靈(erythraline, C18H19O3N)、甜菜堿(beteine, C5H11O2N)、膽堿(choline, C5H15O2N)。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莖皮有毒。小鼠腹腔注射5g/kg莖皮的石油醚提取物出現翻正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可持續4小時;小鼠腹腔注射21g/kg、嫩枝的水提取物后3分鐘出現活動減少、扭體、閉眼伏地。成人肌肉注射30g莖皮的提取物后出現頭昏、嗜睡、全身無力等癥狀。

植物文化:

自古以來就有不少關于刺桐花的詩詞,刺桐花還可作止血外用藥。《異物志》記載:“蒼梧即刺桐,嶺南多此物,因以名郡。”泉州因為刺桐的普遍,古別稱為“刺桐城”,廣西梧州多刺桐,故以蒼梧命名此地,“刺桐城”也是臺南市之別稱。臺灣噶瑪蘭族以刺桐花開時為過年。

在國外刺桐也被世人推崇。阿根廷人普遍喜歡刺桐,并以之為國花。這可能與當地的一個古老傳說有關:很久很久以前在阿根廷境內,有許多地區常遭水災,可是說也奇怪,只要有刺桐的地方,就不會被洪水淹沒。因此,人們就把刺桐看成是保護神的化身,四處廣為栽培,并更進一步將它推舉為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