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梅(學名:Camellia sasanqua Thunb.)是山茶科、山茶屬小喬木,嫩枝有毛。葉革質,橢圓形,上面發亮,下面褐綠色,網脈不顯著;邊緣有細鋸齒,葉柄稍被殘毛。花大小不一,苞片及萼片被柔毛;花瓣闊倒卵形,雄蕊離生,子房被茸毛,蒴果球形,種子褐色,無毛。分布于日本,多栽培,中國有栽培品種。
該種葉似茶,花如梅而得名。茶梅,體態秀麗、葉形雅致、花色艷麗、花期長(自11月初開至翌年3 月),樹型嬌小、枝條開放、分枝低、易修剪造型,適宜盆栽、庭院、陽臺、賓館等理想的盆栽名花。
小喬木,嫩枝有毛。葉革質,橢圓形,長3-5厘米,寬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有時略圓,上面干后深綠色,發亮,下面褐綠色,無毛,側脈5-6對,在上面不明顯,在下面能見,網脈不顯著;邊緣有細鋸齒,葉柄長4-6毫米,稍被殘毛。
花大小不一,直徑4-7厘米;苞及萼片6-7,被柔毛;花瓣6-7片,闊倒卵形,近離生,大小不一,最大的長5厘米,寬6厘米,紅色;雄蕊離生,長1.5-2厘米,子房被茸毛,花柱長1-1.3厘米,3深裂幾及離部。
蒴果球形,寬1.5-2厘米,1-3室,果爿3裂,種子褐色,無毛。
生長習性:茶梅性喜溫暖濕潤;喜光而稍耐蔭,忌強光,屬半陰性植物;宜生長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濕潤的微酸性土壤,pH值5.5-6為宜。既怕過濕又怕干燥。茶梅較為耐寒,但盆栽一般以不低于-2℃為宜;畏酷熱,30℃以上時生長緩慢,最適溫度為18-25℃。抗性較強,病蟲害少。
繁殖方法:采用單葉短枝扦插法,取材簡便,成活率高,效果好。于6月中旬選取當年皮色紅棕、腋芽飽滿、易于發根的半成熟枝,在單葉和腋芽下留1-2.5厘米剪截成短枝作插穗。把插穗切口用。0.1%高錳酸鉀液浸3分鐘以消毒,然后,插于經日曬和消毒的河沙摻黃泥的培養土中。
插后澆透水,盆插的花盆放置在陰處,盆面覆蓋塑料薄膜,每1-2天澆少量水,嚴防土壤過濕引起脫葉,50天左右即生根,待第二年4月上旬移盆栽植。
栽培技術:
(忌室溫過高)家庭盆栽茶梅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處于半休眠狀態,適宜溫度為2-10℃。當平均溫度超過10℃時,就會促進它的營養生長,從而爭奪了正在發育中的花蕾所需的養分,導致其逐漸枯落。
(忌花前施肥)在冬春花蕾發育和開花季節雖需要大量養料。但若花前施肥則往往會把碩大欲開的花蕾“頂”掉,導致僵蕾僵花。因此,盆栽茶梅花冬季入室后一般不要施肥。為了保證花開正常,重點應加強營養生長期的肥水管理,可分春、夏兩個階段施肥。
(忌留蕾過多)有些家庭舍不得剪除過多的花蕾,結果剛進室時花蕾膨大可喜,一段時間后便逐漸枯落?;ɡ僭杏谔亻L,有些品種甚至是“十月懷胎”。在孕蕾到開花期間需消耗大量養分,如不及時、大量的疏蕾,就難以保證有足夠的養分供后期花蕾發育和開花之需。結果往往培養一年卻前功盡棄,不僅連一朵正?;▋阂部床坏?,還會把植株累傷,甚至導致死亡。
(忌勤換位置)有的家庭培養盆花愛變動擺放位置,這樣很容易打亂其生長規律,影響生長和正常開花。盆栽茶梅冬季入室后,屬于停止營養生長進入花蕾膨脹的半休眠期,更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涼濕環境,最忌諱溫度忽高忽低、光照忽強忽弱。尤其是快要開花時,更應引起重視。
主要價值:
茶梅作為一種優良的花灌木,在園林綠化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樹形優美、花葉茂盛的茶梅品種,可于庭院和草坪中孤植或對植;較低矮的茶梅可與其它花灌木配置花壇、花境,或作配景材料,植于林緣、角落、墻基等處作點綴裝飾。
茶梅姿態豐盈,花朵瑰麗,著花量多,適宜修剪,亦可作基礎種植及常綠籬垣材料,開花時可為花籬,落花后又可為綠籬;還可利用自然丘陵地,在有一定庇蔭的疏林中建立茶梅專類園,既可充分顯示其特色,又能較好地保存種質資源。茶梅也可盆栽,擺放于書房、會場、廳堂、門邊、窗臺等處,倍添雅趣和異彩。
花語:紅色茶梅的花語是清雅、謙讓;白色茶梅的花語是理想的愛。
植物文化: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記載:“淺為玉茗深都勝,大日山茶小海紅,名譽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彼龅摹昂<t”即指茶梅。同時也出現了描寫茶梅的詩詞,宋代劉仕亨《詠茶梅花》寫了茶梅優雅的形象和超逸的氣韻:“小院猶寒未暖時,海紅花發暮遲遲,半深半淺東風里,好是徐熙帶雪枝。”
明代畫家陳道復《茶梅》寫了茶梅的小巧玲瓏:“花開春雪中,態較山茶小。老圃謂茶梅,命名亦端好?!泵鞔咤ァ睹坊睢げ杳贰凡粌H寫了茶梅花的淡粉、微紅色,而且寫了花形與梅花相似:“花卻是,與梅渾”。明代張謙德《瓶花譜》將茶梅列為“六品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