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兒菜(學名:Cirsium setosum)是小薊草的別稱。是一種優質野菜。多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常大于地上部分,有長根莖。莖直立,幼莖被白色蛛絲狀毛,有棱,高30-80(100-120)厘米,基部直徑3-5毫米。有時可達1厘米,上部有分枝,花序分枝無毛或有薄絨毛。
葉互生,基生葉花時凋落,下部和中部葉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1.5—2.2厘米,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有疏密不等的白色蛛絲狀毛,頂端短尖或鈍,基部窄狹或鈍圓,近全緣或有疏鋸齒,無葉柄。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根莖。莖有棱,幼莖被白色蛛絲狀毛。
基生葉和中部莖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楔形,有時有極短的葉柄,通常無葉柄,長7-15厘米,寬1.5-10厘米,上部莖葉漸小,橢圓形或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或全部莖葉不分裂,葉緣有細密的針刺,針刺緊貼葉緣。
或葉緣有刺齒,齒頂針刺大小不等,針刺長達3.5毫米,或大部莖葉羽狀淺裂或半裂或邊緣粗大圓鋸齒,裂片或鋸齒斜三角形,頂端鈍,齒頂及裂片頂端有較長的針刺,齒緣及裂片邊緣的針刺較短且貼伏。
全部莖葉兩面同色,綠色或下面色淡,兩面無毛,極少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無毛,下面被稀疏或稠密的絨毛而呈現灰色的,亦極少兩面同色,灰綠色,兩面被薄絨毛。
小花紫紅色或白色,雌花花冠長2.4厘米,檐部長6毫米,細管部細絲狀,長18毫米,兩性花花冠長1.8厘米,檐部長6毫米,細管部細絲狀,長1.2毫米。
瘦果淡黃色,橢圓形或偏斜橢圓形,壓扁,長3毫米,寬1.5毫米,頂端斜截形。冠毛污白色,多層,整體脫落;冠毛剛毛長羽毛狀,長3.5厘米,頂端漸細。花果期5-9月。
刺兒菜為中生植物,適應性很強,任何氣候條件下均能生長,普遍群生于撂荒地、耕地、路邊、村莊附近,為常見的雜草。
除西藏、云南、廣東、廣西外,幾遍全國各地。分布平原、丘陵和山地。歐洲東部、中部、蘇聯東、西西伯利亞及遠東、蒙古、朝鮮、日本廣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波蘭。
幼嫩時期羊、豬喜食,牛、馬較少采食。植株秋后仍保持綠色,仍可用以喂豬,刺兒菜的時有硬刺,莖稈木質化后粗硬,利用期為5—7月。
早期供放牧,或帶根采回,去掉泥土,徑切碎生飼喂豬或做青貯料,開花前后植株,割取曬于后,可供冬春制粉喂豬。另外本種為秋季蜜源植物。帶花全草或根莖均為藥材。刺兒菜的嫩苗又是野菜,炒食、做湯均可。
栽培方法:用種子繁殖。6-7月待花苞枯萎時采種,曬干,備用。早春2-3月播種,穴播按行株距20cm×20cm開穴,將種子用草木灰拌勻后播入穴內,覆土,以蓋沒種子為度,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至出苗。苗6-10cm時間苗,補苗,每穴留苗3-4株,并結合耕除草,第2次在5月中耕除草結合施人畜糞肥。5-6月盛開期,割取全草曬干或鮮用。可連續收獲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