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金娘(拉丁學名:Rhodomyrtus tomentosa),別名:哆尼、崗菍、山菍、多蓮、當梨根、稔子樹、豆稔、仲尼、烏肚子、桃舅娘、當泥,英文名:myrtle。

產中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及湖南最南部。生于丘陵坡地,為酸性土指示植物。分布于中南半島、菲律賓、日本、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地。

生于紅黃壤土丘陵上、兩廣地區極為常見。

桃金娘科、桃金娘屬灌木,高可達2米;葉對生,革質,片橢圓形或倒卵形,花常單生,紫紅色,萼管倒卵形,萼裂片近圓形,花瓣倒卵形,雄蕊紅色,漿果卵狀壺形,熟時紫黑色;花期4-5月。

夏日花開,絢麗多彩,燦若紅霞,邊開花邊結果。成熟果可食,也可釀酒,是鳥類的天然食源。用于園林綠化、生態環境建設、是山坡復綠、水土保持的常綠灌木。果可食用,全株供藥用,有活血通絡,收斂止瀉,補虛止血的功效。

葉對生,革質,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8厘米,寬1-4厘米,先端圓或鈍,常微凹入,有時稍尖,基部闊楔形,上面初時有毛,以后變無毛,發亮,下面有灰色茸毛,離基三出脈,直達先端且相結合,邊脈離邊緣3-4毫米,中脈有側脈4-6對,網脈明顯;葉柄長4-7毫米。

花有長梗,常單生,紫紅色,直徑2-4厘米;萼管倒卵形,長6毫米,有灰茸毛,萼裂片5,近圓形,長4-6毫米,宿存;花瓣5,倒卵,形,長1.3-2厘米;雄蕊紅色,長7-8毫米;子房下位,3室,花柱長1厘米。漿果卵狀壺形,長1.5-2厘米,寬1-1.5厘米,熟時紫黑色;種子每室2列。花期4-5月。

主要價值:初秋,是桃金娘果熟時節。其果先青而黃,黃而赤,赤而紫。掛果累累,一個個縮小版的酒杯,果中有芯,很象一條蟲子,芯外多籽,味道異常甜美。崗稔熟得紫色的時候最好吃,生津止渴,回味甘甜,舌頭牙齒也會被染成紫黑色。而棯子多吃了時一定要喝一碗鹽水,否則次日會大便困難。

桃金娘株形緊湊,四季常青,花先白后紅,紅白相映,十分艷麗,花期也較長。果色鮮紅轉為醬紅,均可觀賞,園林綠化中可用其叢植、片植或孤植點綴綠地,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桃金娘生長迅速,耐貧瘠,抗逆性強,株形緊湊,四季常青。株高1-2m,幼枝有短絨毛。葉對生,革質,橢圓形或倒卵形。

聚傘花序腋生,有花3-5朵,花瓣5片,倒卵形,花先白后紅、玫瑰紅、紫紅色,同株花色變化大,紅白相問,艷麗秀美,甚為顯目,引人入勝,花陸續開放,花期可達2個多月。枝干韌性強,可以制作盆景或在庭園中叢植或片植,是具有良好的綠化美化效果的野生花卉,已逐漸被部分城市列入園林植物觀賞花卉名錄。

桃金娘的根含酚類、鞣質等,有治慢性痢疾、風濕、肝炎及降血脂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