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0厘米,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莖紫紅色。直徑可達5.5厘米,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葉脈在上面凹陷,花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花冠外紫紅色,內黃紫色,藥室矩圓形,蒴果卵形至長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本草經》。依照炮制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干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藥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藥;熟地黃則為補益藥。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地黃喜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黏性大的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種植。地黃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緣或與高稈作物間作。當土溫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適宜發芽,在此溫度范圍內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后一星期發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從種植到收獲需150~160天。

地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創匯產品之一,產品遠銷港澳、東南亞及日本等國。

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養血補血、涼血的功效。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此外,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將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群眾就將地黃“腌制成咸菜,泡酒、泡茶而食之。”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宜食:陰虛發熱、口干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癥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地黃適于盆栽,若在溫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開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巖石園中應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黃為重要藥材。

地黃是“四大懷藥”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藥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藥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藥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藥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藥”。《紅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藥方加地黃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