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拉丁學名:Hibiscus rosa-sinensis)別名:佛槿、朱槿、佛桑、大紅花、赤槿、日及、木槿、紅扶桑、紅木槿、桑槿、火紅花、照殿紅、宋槿、二紅花、花上花、土紅花、假牡丹、吊蘭牡丹、中國薔薇。
扶桑是中國名花,在華南栽培很為普遍。花期長,幾乎終年不絕,花大色艷,開花量多。加之管理簡便,除亞熱帶地區園林綠化上盛行采用外,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為重要的溫室和室內花卉。同時也可供藥用。
扶桑由于栽培容易,觀賞期長,各國人民非常喜愛。亞洲的馬來西亞,非洲的蘇丹,大洋洲的斐濟和美國夏威夷分別定為國花或州花。同時它也是中國廣西南寧和云南玉溪的市花,可見扶桑在亞、非等洲的地位。
美國的赫梅特國際公司、斯托克斯熱帶植物公司。艾格艾(IGI)貿易公司,荷蘭的門·范文公司、波索斯植物公司,以色列的亞格苗圃,英國的湯普森·摩根公司,德國的杰利托(Jelitto)公司和澳大利亞的奧斯太平洋公司,在扶桑的育種、繁殖和生產方面都非常有名,尤其是美國的幾家公司更為著名。
葉似桑葉,也有圓葉。腋生喇叭狀花朵,有單瓣和重瓣,最大花徑達25厘米,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莖直立而多分枝,高可達6米。葉互生,闊卵形至狹卵形,長7~10厘米,具3主脈,先端突尖或漸尖,葉緣有粗鋸齒或缺刻,基部近全緣,禿凈或背脈有少許疏毛,形似桑葉。
花大,有下垂或直上之柄,單生于上部葉腋間,有單瓣、重瓣之分;單瓣者漏斗形,重瓣者非漏斗形,呈紅、黃、粉、白等色,花期全年,夏秋最盛。
扶桑花的外表熱情豪放,卻有一個獨特的花心,這是由多數小蕊連結起來,包在大蕊外面所形成的,結構相當細致,就如同熱情外表下的纖細之心。扶桑品種繁多,全球目前有 3 000種以上,以夏威夷為最多。我國至今品種不多,習慣上以花瓣為第一級、花色為第二級、花徑為第三級分類標準。
適于庭院種植的有小旋粉、迷你白、花上花(這種在花絲管上有花瓣的朱槿,中國古代以佛桑、花上花等名稱之,見右圖)、粉牡丹、粉西施等品種,適于盆栽的有艷紅等品種。
生長環境:
扶桑又名朱槿,原產我國南部。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霜.不耐陰,宜在陽光充足、通風的場所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最好,冬季溫度不低于5℃。
扶桑系強陽性植物,性喜溫暖、濕潤,要求日光充足,不耐陰,不耐寒、旱,在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只能盆栽,在溫室或其他保護地保持12~15℃氣溫越冬。室溫低于 5℃。葉片轉黃脫落,低于 0℃,即遭凍害。耐修剪,發枝力強。對土壤的適應范圍較廣,但以富含有機質,pH6.5~7的微酸性壤土生長最好。
主要價值:
扶桑鮮艷奪目的花朵,朝開暮萎.姹紫嫣紅,在南方多散植于池畔、亭前、道旁和墻邊,盆栽扶桑適用于客廳和入口處擺設。木槿又名朝開暮落花,原產我國和印度。喜溫暖濕潤氣候,宜陽光充足,也稍耐陰,耐干旱,耐濕,耐瘠薄土壤,抗寒性較強。
扶桑的花在花季時采,采后去泥土等雜質,可曬干備用或用鮮品,通常作湯劑或燉劑。外用可以鮮花搗爛敷患部。扶桑的花含棉花素、槲皮苷、山奈醇、醋類、矢車菊葡萄糖苷、秸液質、維生素。
在中醫而言,扶桑的花性味甘寒,有涼血、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等功效,適用于急性結膜炎、尿路感染、鼻血、月經不調、肺熱咳嗽、腮腺炎、乳腺炎、等病癥。
“扶桑”一詞在古代為神樹,《山海經 · 海外東經》有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傳說在古代的東方大海中,太陽神車駕升起的地方,有兩棵相互扶持生長的大桑樹,于是,人們就把這桑樹稱為“扶桑”,也代指太陽。
據說扶桑樹最高可達40多米,葉子很像桑葉,春季花朵與葉齊放。喜陽光,多生于山麓河谷,秋葉鮮紅。
也有人說扶桑樹的花蕊隨風飄向大陸,落地生根便成了我們熟知的 “扶桑花”,它保留了喜熱迎陽的特點,是幸運與鮮艷的象征。
不論傳說如何,扶桑花卻真實地開遍了世界。扶桑花多盛于南國,喜濕熱。
扶桑的花色大多為紅、黃、白色,花大形美,一些地方還會以嫁接的技術來提高花色的觀賞性。它是一種常綠灌木,有單瓣和重瓣之分。
人們對扶桑花的第一印象都是:外表熱情、豪放。所以許多熱帶沿海國家都將其視為幸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