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 [jì]為菊科薊屬的植物。分布于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南、安徽、江蘇、河北、山西、山東、陜西、江西、云南、湖南、福建、湖北、貴州、廣西、廣東、四川、浙江等地,生長于海拔400米至2,100米的地區(qū),一般生于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叢中、田間、林緣及溪旁。有人工栽培作藥用。

花語是謹(jǐn)慎`嚴(yán)謹(jǐn)`穩(wěn)重`默默的愛。蘇格蘭(Scotland)的國花就是薊(thistle)。

多年生草本,塊根紡錘狀或蘿卜狀,直徑達(dá)7毫米。莖直立,30(100)-80(150)厘米,分枝或不分枝,全部莖枝有條棱,被稠密或稀疏的多細(xì)胞長節(jié)毛,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被稠密絨毛及多細(xì)胞節(jié)毛。

基部有白色絲狀毛。基部葉有柄,花時不凋落,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5—30厘米,表面綠色,疏生長毛,背面脈上有長毛,邊緣羽狀分裂,裂片5—6對,長橢圓形,裂片邊緣有刺;中部葉長橢圓形,基部無柄,抱莖,邊緣羽狀深裂,有刺,上部葉漸小。

頭狀花序頂生,球形;總苞長3.5—2厘米,寬3—4厘米,外面有蛛絲狀毛,總苞片多層,線狀披針形。外層較內(nèi)層的短,頂端漸尖,有短刺,最內(nèi)層較長,無刺;花紫色或玫瑰色,花冠管纖細(xì),裂片長短不一。

瘦果長橢圓形,冠毛羽狀,較花冠略短,暗灰色?;ㄆ?—8月。折斷薊的葉子會有白色的乳狀液體流出。薊具有驚人的修復(fù)能力,折斷它的莖稈,在斷面上會直接萌生新芽。

基生葉較大,全形卵形、長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20厘米,寬2.5-8厘米,羽狀深裂或幾全裂,基部漸狹成短或長翼柄,柄翼邊緣有針刺及刺齒;側(cè)裂片6-12對,中部側(cè)裂片較大,向下及向下的側(cè)裂片漸小,全部側(cè)裂片排列稀疏或緊密。

卵狀披針形、半橢圓形、斜三角形、長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寬狹變化極大,或?qū)掃_(dá)3厘米,或狹至0.5厘米,邊緣有稀疏大小不等小鋸齒,或鋸齒較大而使整個葉片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二回狀分裂狀態(tài),齒頂針刺長可達(dá)6毫米,短可至2毫米,齒緣針刺小而密或幾無針刺;頂裂片披針形或長三角形。

自基部向上的葉漸小,與基生葉同形并等樣分裂,但無柄,基部擴(kuò)大半抱莖。全部莖葉兩面同色,綠色,兩面沿脈有稀疏的多細(xì)胞長或短節(jié)毛或幾無毛。

頭狀花序直立,少有下垂的,少數(shù)生莖端而花序極短,不呈明顯的花序式排列,少有頭狀花序單生莖端的。總苞鐘狀,直徑3厘米。

瘦果壓扁,偏斜楔狀倒披針狀,長4毫米,寬2.5毫米,頂端斜截形。小花紅色或紫色,長2.1厘米,檐部長1.2厘米,不等5淺裂,細(xì)管部長9毫米。

主要價(jià)值:

全草入藥,治熱性出血,葉治瘀血,外用治惡瘡。 全草含生物堿、揮發(fā)油。鮮葉含大薊甙。其根入藥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