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學名:Lithops N. E. Br.)是石竹目,番杏科生石花屬全屬植物的總稱,約有40種。多年生肉質草本,幾乎無莖;球狀葉色彩多變,葉表皮較硬,色彩多變,頂部具有深色樹枝狀凹陷紋路,或花紋斑點,稱作“視窗”。植物頂部有一裂縫,裂縫中開花,花單生,雛菊狀,花莖2-3厘米,花白或黃色,花期盛夏至中秋。

花語:堅強、生命寶石。

原產南部非洲,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環境,怕低溫,忌強光暴曬,該屬植物生長適溫為10-30℃,冬季溫度不低于12℃,可短暫耐受4-5℃的低溫。宜生長在疏松透氣的中性沙壤土。繁殖方法有播種和分株。

生石花形態奇特,花色艷麗,使得許多愛好者專門收集栽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歷史上第一位發現生石花的人是威廉姆·布舍爾(William Burchell),他在1811年9月14日在南非普里斯卡東南部發現了該屬植物中的一種。以下是他在1822和1824年在他的書《南非內陸旅行》中所提到的:

“從骯臟的地面拾起,這看似是一顆奇怪的卵石,卻竟然是一種植物,這是日中花屬的的另外一個新物種!它在外觀上與其周圍的石頭極其相似,但是它正在生長。”

“石頭草,一個非常獨特和新奇的東西,與所有的肉錐花可以區分開。”

生石花為多年生肉質草本。植株具肥大肉質根,但在自然狀態下主根很少有側根,僅在逐漸變細的主根末端有少數須根連有毛細根,當主根折斷后會萌發側根。

根狀莖極短,植株卵圓形,高2-3.5厘米。地上部分是兩片對生聯結的肉質葉,呈倒圓錐體,葉色白、淺灰、棕、藍灰、灰綠、紅、紫紅等。葉楔形、半圓形、橢圓形或腎形,對稱或不對稱。單株葉長18-50毫米,寬13-38毫米,群生植株2-50頭。植株頂部具有深色枝狀凹陷花紋,稱作“視窗”;該屬植物葉肉透明,葉片底部富含葉綠體,陽光從視窗進入植株內部并進行光合作用。

植株頂部具一裂縫,深約1-4毫米,裂縫中開花,花單生,雛菊狀,花莖2-3厘米,花白或黃色,花期盛夏至中秋。蒴果5-9室,種子黃褐色、淡黃褐色或褐色,有斑點。 

生石花喜冬暖夏涼氣候,喜溫暖干燥和陽光充足環境,怕低溫,忌強光暴曬,生長適溫為10-30℃,冬季溫度不低于12℃,可短暫耐受4-5℃的低溫。宜生長在疏松透氣的中性沙壤土,冬夏季對水分適當減少有助蛻皮。

植物開花后直接進入休眠期,新葉于老葉內部中央分生處發育,隨后老葉枯萎,蛻去,并提供營養給新葉。蛻皮末期,老葉完全干枯,新葉則進入生長期。

播種為生石花屬通用繁殖方法。生石花通常春季4-5月播種,因種子細小,一般采用室內盆播,播種后不必覆蓋泥土,否則不能發芽,盆土干時應采取浸盆法澆水,切勿直接澆水,以免沖失種子。播種溫度15-25℃。播后約半個月發芽,出苗后讓小苗逐漸見光,幼苗僅黃豆大小,生長極其遲緩,管理必須謹慎。一般長出后及3-5天澆一次水,實生苗需2-3年才能開花。

生石花每年春季從中間的縫隙中長出新的肉質葉,將老葉脹破裂開,老葉也隨著皺縮而死亡。新葉生長迅速,到夏季又皺縮而裂開,并從縫隙中長出2-3株幼小新株,從基部切開分栽幼株即可。

生石花形態別致,株型小巧,高度肉質,葉形、葉色及花色都富于變化,而栽培又有一定難度。顯得既可愛又神秘,也以此成為多肉植物愛好者的收集熱點。又因其形如彩石,色彩豐富,享有“有生命的石頭”的美稱。

生石花品種繁多,精致自然,是市場上較受歡迎的小型多肉植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