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童子(學名:Cotyledon tomentosa Harv.)是景天科,銀波錦屬的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植株多分枝,莖綠色,肉質葉肥厚,交互對生,卵圓形,綠色,密生白色短毛。葉端具紅色爪樣齒,二歧聚傘花序,小花黃色,花期7-9月。

原產于南非開普省,種群分布地區萊迪史密斯市延伸至詹森威樂市附近,生長在蔭蔽峽谷中多礫石的下坡位。喜溫暖干燥,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夏季溫度過高會休眠。忌寒冷和過分潮濕。繁殖方法有扦插。

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植株多分枝,呈矮小灌木狀,植株高30厘米,株幅11-12厘米。莖圓柱形,密被短絨毛,綠色。

葉片肥厚肉質,倒披針形至長卵圓形,扁匙狀,交互對生,長2.3-6.5厘米,寬1.5-3.2厘米;葉表綠色,表面密被白色極細短絨毛,葉端具缺刻,前1/3部分具紅色爪樣齒,形似熊掌。

二歧聚傘花序,長16-20厘米,花莖紅色,基部直徑4毫米。萼片綠色,長6毫米,寬5毫米,花冠橙紅色,長12-16毫米,花管長15毫米,寬9毫米,花瓣長10毫米,外卷,黃色,雄蕊長3-5毫米,花藥黃色,約1.5毫米,形狀扁平;花期7-9月。

該種葉形夜色較美,花朵玲瓏小巧,葉片形似小熊的腳掌,形態奇特,十分可愛,觀賞價值很高。

春天是熊童子的生長期,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一般等土壤干了再澆水,春天一周澆1次就行。要是缺水了,小熊葉子會變軟干癟,但是不能澆水太多,積水會爛根哦。

熊童子的葉子上有密集的小絨毛,在通風不好的時候,如果往葉片上噴了水,水分積在葉片上不容易被蒸發掉,時間長了會導致葉子腐爛、感染病菌哦。

熊童子不是夏型種多肉,它是完全受不了夏季的高溫的,特別是到了35℃高溫以上,基本上就處于半休眠期了。如果這個時候不遮陽降溫通風,熊童子很容易就掉葉甚至直接死亡。

自然現象的意思就是熊童子到了夏天確實比較容易掉葉,只要稍微一碰就很容易掉,如果你在養護上沒有找到半點問題,度夏的幾個關鍵因素你都做的很好,但是你的熊童子還是掉葉,這個時候最好不要一直去碰它,即使它的葉子自然掉落,到了秋天它還是能正常生長的。

夏季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要覺得夏天很熱,多肉肯定很渴,然后就不管不顧的開始給它澆水。

夏季澆水的頻率要降低,因為最近即使是傍晚也很熱,為了不悶根,這段時間澆水的最好是晚上7-8點。之后拿電扇吹,不能澆好就不管了,如果不管第二天高溫高濕下很有可能就掉葉黑腐了。

如果你是新手你實在不知道怎么澆,或是澆多少水,那這段極熱的時間就不要澆水了,等天氣稍微涼爽點再澆。

為什么這段時間熊童子掉葉情況這么明顯,而且大多數人養的熊童子都在掉葉,說明這段時間的氣候已經是它可以忍受的極限了,所以最好把熊搬到空調房散光養護發,如果再加上電扇吹風的話就更完美。

雖然夏季通風非常重要,但是現在是在極端高溫下,通風再好也是熱風。所以先階段是要降溫,如果你家其他的多肉狀態都開始出現問題,建議大家把哪些狀態有問題的都搬到空調房(不是一直開空調,只要利用空調把溫度降下來)散光養護。

溫度

將熊童子移入新盆后,應隨時注意保持其生長環境的干燥,保證有充足的陽光照射。但需要注意熊童子的生長溫度不能超過35℃,否則植物會進入休眠期,生長停滯。

光照

熊童子生長期要充分陽光,陽光充足的話,葉片會變得肥厚飽滿,如果過于陰暗,會使莖葉纖細柔弱。盛夏高溫下恰當遮蔭,但過于蔭蔽,莖葉纖弱,絨毛缺少光澤。不耐寒,冬季搬室內養護,應放陽光充分的窗前。

水肥

熊童子喜歡干燥的土壤,如果周圍的環境較為潮濕,則應減少澆水次數,防止根部過度濕潤引發腐爛。澆水時應該注意每次少水,每月兩次即可,澆水時間盡量控制在晚上七點左右。春季、夏初和秋季的生長期可充分澆水,以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復合肥。冬季需嚴格控制澆水,保持盆土干燥。

換盆

隨著熊童子的生長,過小的盆無法滿足其生長需求,一般每一到兩年要換盆一次,宜于春季進行。換盆之前應該在新盆中準備好新土,新土的肥力應為中等,土質的排水性能要好,可以將粗砂土、蛭石、園土、腐葉土等混合均勻。由于熊童子耐干旱,不耐水濕,所以換盆初期只需要澆少量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