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又名:多花水仙、凌波仙子、金盞銀臺、洛神香妃、玉玲瓏、金銀臺、雪中花等,屬石蒜科水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水仙花分布于東亞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福建沿海島嶼等地,其中又以漳州最為集中,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水仙起源于湖北江陵。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為中國傳統名花之一。

中國水仙花是最受歡迎的,它的花色淡雅,白色的花瓣搭配金黃色的花蕊,給人一種非常恬淡優雅的感覺。傳說,中國水仙花是洛神,也有說是湘神的化身,都是古圣人伏羲或堯的女兒,是婦女的道德典型,代表純潔與吉祥。

中國水仙的花型有單瓣和重瓣之分——單瓣者涇渭分明,曰金盞銀臺,一名酒杯水仙;重瓣者則繁復細膩,名玉玲瓏,也叫做百葉水仙。《花史》里也有記載過紅水仙,唐玄宗用金玉盆子裝了來送寵妃虢國夫人,可以想見其名貴。但除此之外,再不見它的一星半點芳蹤,也讓人很懷疑這故事的真實程度。

水仙花的生長習性:

水仙為秋植球根類溫室花卉,喜陽光充足,能耐半陰,不耐寒。7-8月份落葉休眠,在休眠期鱗莖的生長點部分進行花芽分化,具秋冬生長,早春開花,夏季休眠的勝利特性。水仙喜光、喜水、喜肥,適于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喜肥沃的砂質土壤。生長前期喜涼爽、中期稍耐寒、后期喜溫暖。因此要求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春秋季多雨的氣候環境。

水仙花是秋季種植的球根花卉,秋季生長,早春開花,春季貯藏養分,夏季休眠。地栽和盆栽水仙在花后只剪殘花,保留全株綠葉,繼續養就行了,約6月上旬,在花葉枯黃后,把鱗莖從泥中掘出或從盆中取出,剝下分生出來的鱗莖,剪去黃葉,放置通風處2天~3天,待鱗莖吹干后貯藏起來到秋季再種到露地或花盆里,土以蓋沒鱗莖為度,上盆后土壤應保持滋潤。秋季開始生長后,每月施20%腐熟人畜糞肥水1次~2次。生長2年~3年后仍可開花,在生長后期的8月~9月可將根莖土壤稍稍撥開,使鱗莖暴露,以利鱗莖膨大,花芽分化。

栽培技術要點:

1、水養法,將經催芽處理后的水仙直立放入水仙淺盆中,加水淹沒鱗莖三分之一的為宜,盆中可用石英砂、鵝卵石等將鱗莖固定;

2、剛上盆時,水仙可每日換一次水,以后每2~3天換一次,花苞形成后,每周換一次水;

3、養水仙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如有條件,在開花期間稍施一些速效磷肥,花可開得更好;

4、水養期間,特別要給予充足的光照,白天要放在向陽處,晚間可放在燈光下,約一個月可以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