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面點發展簡況 

面點行業在西方通常被稱為烘焙業(baking industry),在歐美十分發達。西式面點制作:僅是烹飪的組成部分(即餐用面包和點心),而且是獨立于西餐烹調之外的一種龐大的食品加工行業,成為西方食品工業的主要支柱之一。

現代西式面點(簡稱西點)的主要發源地是歐洲。據史料記載,古代埃及、希臘和羅馬已經開始了最早的面包和蛋糕制作。西點制作在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俄羅斯等國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并在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史前時代,人類已懂得用石頭搗碎種子和根,再混和水分,攪成較易消化的粥或糊。公元前9000年,波斯灣畔的中東民族,把小麥、大麥的麥粒放在石磨中碾磨,除去硬殼、篩出粉末,加水調成糊后,鋪在被太陽曬熱的石塊上,利用太陽能把面糊烤成圓圓的薄餅。這就是人類制出的最簡單的烘焙食品。

若干世紀前,面包烘焙在英國大部分起源于地方性的手工藝,然后再逐漸普及到各個家庭。直到20世紀初,這種情形由于面包店大量采用機器制作后而開始改變。在世界各國一般面包均采用小麥為原料,但是很多國家亦有用燕麥或小麥及燕麥混合制作,種類繁多,因地區、國家不同而有所不同。英國面包大多不添加其他作料,但英國北部地區則有在面包中加牛奶、油脂等,同時土司面包也比較普及,南部地區則喜做脆皮面包。美國面包成分較高,添加較多糖、牛奶及油脂。法國面包成分較低,烤出的成品口感硬脆。

20世紀后期,歐美各國科技發達,生活富足,特別在美國,人們食糧豐富,種類繁多,面包已從主糧地位日漸下降,逐漸被肉類取代,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心臟病、糖尿病的增加,令人們對食物重新審視,開始提倡回歸自然,素食、天然食品大行其道。

回歸自然之風亦吹向烘焙行業,人們再次用生物發酵方法烘制出具有誘人芳香酒味的傳統面包,至于用最古老的酸面種發酵方法制成的面包,更受中產階層人士的青睞。全麥面包、黑麥面包,過去因顏色較黑、口感粗糙較硬而被摒棄,如今卻因含較多的蛋白質、維生素而成為時尚的保健食品。多個世紀以來所追求的“白面包”逐漸失寵,投放在超級市場內、標榜衛生、全機械操作而制成的面包失去了吸引力,而出售新鮮面包的小店又開始林立在城市中。面包制造商不斷求新求變,加入各式各樣的輔料,以求面包款式多,營養價值高,食后健康。面包制造業更舉辦有關面包各類型的比賽、展覽,增加專業人士互相考察、學習、鑒別的機會,起到了激勵、改進面包制作的效果。亞洲多數人以大米為主糧,面包因容易保存、攜帶方便、能配合各樣飲料食用而逐漸被生活快節奏的都市人用作早餐、小吃、甚至午餐的食糧。

戰后的日本,在以戰敗國身份奮力圖強中,面點行業既注意吸取各國成功之經驗,又突出日本特色,使日式面包不但保留了手工造型,而且更給人以別具一格的新風貌。

香港得天獨厚,薈萃中西文化,具有優越的環境,各國面點名師不斷來此示范交流,參與各酒店工作,帶來各地特色面包;各國食品廠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也經常帶來新面包的走向和信息,這都有利于香港面點師開闊視野提高技藝。香港地少人多,競爭力強,面點師只有推陳出新才能保持一席之地。因此,香港面點的制作工藝也日新月異,其面點制品頗具特色。但是香港缺乏像瑞士、美國設置的烘焙培訓及研究中心,谷物化工、食品工程、食物科學和營養學方面的專家也顯不足,不能與先進地區一樣,可以不斷在面包的用料、生產過程等層面繼續探索、改良,這制約了香港面點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面包在中國出現大概可追溯到晉代,那時就有面粉經過發酵再蒸熟而被稱為“蒸餅”的饅頭,而人們用面團包裹著豬、牛、羊肉祭神的食品也成為最早的包子了。最初的烤爐形式與羅馬式的皮勒爐( Peel oven)相似,但體積不如羅馬式的大。今天在供應早餐的燒餅油條店內,還可以看到這種土制的烤爐,一般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用241升煤油桶改裝,內部糊上泥土,上部呈圓拱形的,在圓拱形與油桶之間隔以爐條,使用塊煤燃燒,將待烤的面餅直接貼在爐子的內側,約10分鐘后燒餅烤熟后用一把鉗子把餅取出。另一類,是平口形的,直接用油桶來做,在桶子的2/3處以泥土筑隔層,中央留置氣孔一處約直徑17厘米,在隔層的下面生火,火焰由氣口上升,在頂部用鐵板一塊蓋住,使爐內濕度不致散失。面餅烤焙時先放在鐵板上焙至半熟,然后移到下面隔層內烘熟。這兩種土法烤爐雖因時代的進步由泥土磚塊而演進到油桶,但這種形式與烤焙面餅的方法卻是數千年流傳至今無甚大的變化。這也是我國固有吃的文化雖較之西方當時的烤爐優越得多,數千年后卻仍停留在土窯式的階段使烘烤的食品沒有進步的緣故。當然,有些烤面餅是用烙焙而不是使用烘烤的方法,對烤爐也沒有必要作太大的改進,而且用土窯烤出來的大餅其味道較之用現代烤爐所烤的更香。所以,在西方發達國家中仍在使用皮勒爐,用它烤出來的面包風味更好。

據傳,歐洲的面點是在13世紀明代萬歷年間由意大利的傳教士利馬竇帶來中國的。此后,其他西方國家的傳教士、外交官與商人大量入境,西餐食物的制作方法和烹調技術也相應增多。19世紀50年代清后期所出現的西菜館,大多建立在上海。后來,各個通商的口岸,也紛紛開設面包店。現今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面點業在中國的發展正呈現出廣闊的前景。